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样子》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祥子这一形象也被塑造得栩栩如生。他由一个善良、朴实的青年,堕落成一个吃喝嫖赌的城市垃圾,表现了老舍先生对底层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情。洋车夫就是社会底层一个典型的代表,我对洋车夫也有一定的体会,这种体会源于儿时的经历。
那时,我在汕头读小学,爸爸在佛山工作。一年级到四年级,很少与爸爸见面,我与外婆,妈妈、姨妈一起生活。妈妈和姨妈都要上班,所以外婆天天来回两趟接送我,外婆不会开车,小城区公交车也不准时,怎么办?洋车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那边不叫洋车,管它叫“三轮车”。车夫大概分成两类人:第一种是年轻的外地人,第二类是年老的本地人,本地人车多为糊口。因此三轮车就成为了我童年在那座小城难以忘怀的记忆。
每天最熟悉也是最兴奋的,就是放学后,看见外婆坐三轮车来接我,然后又一起坐着三轮车回去。每次,我坐三轮车,最喜欢年老的本地人车夫。因为他们年纪大、说话缓慢和气、方便交流。外婆却有着不同的理由:她平时坐车只坐四块钱的,超过四块钱的,就会讨价还价,死活压下去。我外婆说普通话不标准,但潮汕话很顺溜,找本地车夫,方便她砍价。所以,我们都喜欢本地老年车夫。
当时,大街小巷上都是三轮车,但后来,可能是创文的原因,交警出现在各个路口扣留三轮车。慢慢地,三轮车越来越少了,记得我最后一次坐的三轮车,车夫是一个老伯,我之前很多次坐他的车,他人很好、和善,只要三块钱。他不像其他车夫,用机器来驱动,他的三轮车还是最原始的一种,要用脚蹬,他蹬得很慢,我外婆不时与他攀谈,具体内容记不清了,大致讲他的不容易,本来赚就少,还不给赚了,过马路时他也特别小心翼翼的。现在,“三轮车”在我们那个小城区也慢慢消失了……
当我看完《骆驼祥子》后,内心就闪过这个独属家乡的回忆。他们的身上也有着许多共同点,都是生活不易,还要躲避检查,拉客人少,赚得不多,还要与同行竞争……
老舍先生笔下的洋车夫,不仅是一个职业,还是底层人民的写照和象征,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现实不断浇灭了他梦想的火苗,最后自甘堕落。
书中的老马和小马,还有二强子的悲惨结局以及逐渐消亡“洋车夫”职业,讽刺了那个年代那些达官权贵对底层人民的压迫。
我希望生活在新时代的逐渐被城市各种便利的公共交通工具取代的“三轮车”老伯们,能有更好的工作,能生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