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其它地方的春节,孝义的春节年味儿更浓一些,乡土气息也更重一些。
外地工作的人们,克服一切困难地往回赶。平日里忙得如陀螺的人们,也停下了脚步。就连收废纸的老大爷,也开始“不务正业”了,穿戴整洁,背着手,大摇大摆地置办起了年货。
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便开始忙碌了。这一天,大家摆糖瓜供灶王爷,焚香祈祷,希望灶王爷吃了糖后,上天多说自己的好话。不过,这些糖最终都进了“熊孩子”的肚子里。这就是俗称的“送灶王爷上天”。
腊月二十四至腊月二十九,街上的货摊子一下子多了起来。卖年糕的,卖炸糕的,卖灯笼的,卖年画的,从街头摆到了巷尾,吆喝声也极具地方特色,“训甜(贼甜)地的梨儿啊,十块钱三斤!”“好吃的枣儿啊,好吃不贵啊!”“旧城的火烧儿”……
有的村子至今还保留着过年杀猪的习惯。几个壮汉把猪抬上台子,师傅手起刀落,猪瞬间大卸八块儿,人们一拥而上,买排骨的买排骨,买五花肉的买五花肉,到最后,连猪头,猪肚,包括猪血都卖得丁点儿不剩。听听家家户户的厨房里,热油滋啦滋啦地响,香气飘荡在村子上方,各家的味道融合在一起,凑成了名副其实的“年味儿”。
说起“年味儿”,孝义人那是出了名儿的讲究,食物一律亲自做,几十个黑色的小碗儿码放整齐,把做好的扣肉,酥肉,蒸排骨等往里头一放,就足足凑齐了一桌子美味佳肴。正月里,上顿吃,下顿吃,咋吃都吃不腻。
除夕最忙碌,百善孝为先的孝义人会在年夜饭之前先拜祭去世的先人,给他们烧香磕头,并把捞出的头三个饺子贡给祖先。
从大年初二开始,户外活动便多了起来:很多村子有唱大戏的习惯,观众席的中间,会摆一个大大的火炉,大人围着火炉转,小孩儿围着大人转,大家边看戏边嗑瓜子儿,周围大红色的灯笼异常应景。碗碗腔剧团的闪亮登场,把年的气氛推到了高潮,民间有传:“过节听不上碗碗腔,再好的酒肉已不香”“开年看几眼纱窗戏,一年和老婆不生气”“听声咦咦咦,美如过生日”。孝义人过年,必不可少的就是碗碗腔。对了,说起孝义的戏剧,怎么少得了皮影戏?昏暗的灯光下,一个老者在舞台后面摆弄着纸人,抑扬顿挫的唢呐声,直往人的心坎儿里钻,谁不好奇牵着纸人的线是如何操纵的?尽能演什么像什么。一顿猜想之后,小孩子们索性跑到布的后方偷瞄,只见那细细的线牵着纸片人的手和腿,老者一只手就能让它时而昂首挺胸,时而俯首称臣,真是妙啊妙。碗碗腔和皮影戏可是登上国内和国际大舞台的,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连我们孝义人,也只有在春节这样的盛大节日中才能一饱眼福。
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在这期间,街上锣鼓声,叫卖声,络绎不绝。到了晚上,小孩子们拉着大人的手,一起走街串巷,看花灯,闹元宵。大红色灯笼泛出的灯光照映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春节在花灯的照映下慢慢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