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寒假生活二三事
王悦琪
题记:挥洒在纸上的不是墨水,那刚劲有力的毛笔字,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
大年三十那天一大早,爷爷说他准备自己写对联。我一听,疑惑不解:“为什么要自己写对联呢?超市里不是有卖吗?”爷爷的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耐心地给我讲:“自己亲手写的对联可不一样呀!一笔一划,都是满满的心意、浓浓的祝福,更凝聚着咱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啊!”只见爷爷动作娴熟地铺开纸张:“正丹纸最适合写毛笔字。这纸是由红丹染色而成,不易褪色。在正丹纸的面上洒上银箔或铜锡箔细碎片叫‘银掺’,这样纸面看起来金星点点,更富有特色。因为不易褪色,有‘万年红’之称呢!”
爷爷站在桌前,双脚分开大概与肩同宽,身体向前微倾,上半身又稍稍弓下,左手轻轻地按住纸,右手提笔,大拇指向上,无名指和小指稍微弯曲,毛笔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大拇指按在中指与食指之间,稍微向上。他神情专注,缓缓落笔行书。笔法娴熟,字迹刚劲有力,如同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转眼间,爷爷已经完成了一幅大作。字体气势磅礴,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耐人寻味:“一年好运随春到,四季彩云滚滚来。”横批:“万事如意。”新的一年里,爷爷希望家人都能顺心如意。
爷爷写的是行书,这种字体相传是刘德升创造的。行书不像草书那样让我们这些普通人难以辨认,也不像楷书那样缺少变化。爷爷说他最喜欢行书,因为行书的字体方中有圆,圆中有方,行云流水,自然洒脱……那一刻,我突然懂得了“字如其人”的含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多么令人喜爱呀。单单是书法,就有那么多深刻的意蕴,值得我们世世代代不断地去思考与学习。
篇二:寒假生活二三事
闫瑞鑫
春节时,有些地方只是在门的两边贴对联,挂灯笼,我们老家可比这个丰富多啦!不仅要贴对联,挂灯笼,还要贴门神。奶奶说门神是给我们看门镇宅的。门框上还贴有梭子,一共贴五个,上边还写字,比如“出入平安”“万事如意”“身体健康”等等,连前院、后院的墙上都贴有祝福语,预示来年一切顺顺利利,家人健健康康。
过年时,大人们显得格外忙碌。他们从集市上买回各式各样的东西,一大包一大包,我们小孩子叫上名或者叫不上名的。然后就开始乐呵呵地做各种美食,在后院架起一口大锅,炸丸子,炸红薯,炸豆腐,炸带鱼……院里院外,到处弥散着诱人的香味,真是让人垂涎三尺啊!炸丸子时,老爸双手端着一小盆丸子,点着脚尖,小心谨慎地靠近油锅,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丸子倾盆倒入油锅里!油锅里立即响起了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而老爸早撒开脚丫,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两公里外去了!大家一阵哄笑。一盆一盆的炸,妈妈忙的不亦乐乎,我们偷偷用手捏着吃了一个又一个,那个香呀!到现在,妈妈的手腕上还有一块儿烫伤的疤痕,就是那年炸豆腐时惹的祸,可妈妈当时还是乐呵呵地给我们炸这炸那,老怕不够我们吃,其实呀已经很多很多啦。
每年大年三十,我们都会在后院空地里燃起一堆火,意思是来年的日子要过的红红火火。当然,我们的“家庭春节文艺晚会”必不可少。奶奶唱着曾经在戏班里学来的秦腔,爷爷拉二胡伴奏,爸爸吹他最拿手的口琴……
每次,一想起老家过年的情形,我就禁不住微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