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沉者为金,风卷残云胜者为王。
洗尽铅华始见金,褪去浮华归本真。
——题记
《西游记》不可不谓一本好书。它承载的不仅吴承恩一人的思想,而是明朝千千万万人民们生活的结晶。这部经典虽然在时间上与我们相隔数百年,但是这种时代的韵味,却没有被时间的涓涓细流抚平,而是传承千古,永垂不朽。
说书堂上,旧时文学之美
不消说千奇百怪的神鬼妖魔,且单说孙悟空一角,便有无穷韵味可品——前四回,描绘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弼马温”。而第六至八回,又把他的反抗精神写活了。一再品,那不屑于“弼马温”一头衔,而要当天庭之王的齐天大圣,便是跃然纸上。这前八回,便是对孙悟空的形象作了奠基,后面的章回,可以比作是人的皮肤,树的枝叶。而前八回,便可比拟人的脊梁骨,树的根基。
再说猪八戒,他的登场并不光彩——被贬下人间,却投成猪胎。取回真经时,也因“又有顽心,色心未泯”而封净坛使者。在是个不光彩的人物的同时,又不爱与孙悟空斤斤计较,确是心态宽厚的:在孙悟空与唐僧僵持之时,又劝大师兄莫要离开,确是忠诚随和的。猪八戒便从这些交织的一个个黑字里走了出来。
把眼光上移些,俯视众生,便可体会到吴老立意深远——唐僧怜悯众生,沙僧谨守本分,孙悟空嫉恶如仇,猪八戒大度随和。这四角之间虽有摩擦,却又达成某种微妙的平衡——唐僧与孙悟空就杀生一事冲突时,猪八戒便跳出来和解。唐僧被俘走时,孙悟空又放下师徒间怨念,连忙赶过来救师傅。天庭腐朽专制反映当政者所做不可救药;妖魔四处游荡反映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正是这幅“众生相”缠绕了起来,缠出了既爱也恨的西游世界。
汹涌不平,正是人生意义
人生亦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修行。
如同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一般,我们从降生开始,便如同一梭拄着帆的小艇,在不可捉摸的海上慢慢而漫漫地漂流着。那风有时吹的海面波澜不平,有时吹起来的是小丘,有时则是巍峨挺立的“山”。若是我们退缩,便成就不了西天取得真经的佳话,便是就此销声匿迹。若是我选择,我必然选择一条波涛最汹涌不平的道路,走给自己看。
《西游记》这部经典,必然是耐磨的。历经时代变迁,却仍然挺立着它那令人折服的脊梁骨来,棱角没有被磨平,不能说是不耐磨的。
可我们,是否是耐磨的?
我想,当一个人用以隐忍压制惰性,用压力迸发奇迹之时,这个人便是耐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