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人籁寂寂,天籁齐歇。纯木的书桌前,粉红色的台灯依旧散发着柔和的光。我仍坐在桌前,手中紧攥着的草稿纸早已狼藉不堪。我轻叹出声,望向窗外出神。良久,笔尖划过最后一个数字。
几乎每个静谧的夜,我都需如此度过,这,也正是我的烦恼。
升入五年级时,我学习数学便开始吃力,原本排班级前三的我,陡然滑出前十。别人惊鸿一瞥便了然于心的答案,我却需笨拙地掏出草稿纸细细演算;别人稍作思考便可解出的应用题,我即使寻遍大脑也得不出个所以然。
那时,我总爱凝视窗外,可即使如此,也不能给我丝毫灵感。
于是这个烦恼,也在我的心中扎根,不断抽枝发芽。
升入初中后,因为小学基础没打好,我又是个榆木脑袋——不开窍,导致每次卷上少丢都是十几分。搞得我次次携卷归家都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概。
又一个夜,我望着窗外的繁星点点,回看卷子上的红叉如海,忽蹦出想法:数学真的那么难吗?
我鼓起勇气,翻开那多次令我绝望的习题。微微泛黄的光,柔和地洒在习题上。
也许,我可以先接纳它。
第二天的数学课,我尝试喜欢上那一个个数字,一串串公式。我不再排斥那扑面而来的知识,而是如海绵般尝试汲取。我第一次,寻回了眼中求知的光亮。
回家后,我轻缓翻开习题,认真地解答它提出的问题。手中的草稿纸,出奇般简洁。
从那以后,我整日与数学!“交流”,把它当朋友。而不是焦头烂额的回应它,在草稿纸上乱涂乱画。不知何时,那扎根在心中的烦恼,竟开出了如此美丽的花。
期末考试后,望着卷子上鲜亮的红勾勾。
我转身回望窗外,那个记录了我无数次失败的窗外,已现出不同的景色:云淡,风轻,庭前花开,轻轻摇曳。深蓝色的天空中,满缀着钻石般的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