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起伏的群山,蜿蜒盘旋的梯田,山腰间,山脚下,一排排糊着白窗纸的窑洞,窗台上晒着零碎的花生、玉米仁,铁丝上挂着一串串冲天椒,火辣辣的红色把小院点缀得喜庆、生机。婆姨人坐在向阳的石凳上,悠闲安静地做着手工,或刺绣,或缝补,脚下的小花猫蜷曲着享受“日光浴”。简单、温暖、恬恬——这就是陕北。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辛勤地劳作着,风吹日晒,汗湿雨淋,黝黑的皮肤,憨厚的笑容,略显沧桑的面貌,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表情,总留给人安静、朴实的感受。
他们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无光”的农民,他们靠自己的双手换来幸福的生活,过着衣食无忧,安然恬静的生活,这就是陕北的农民。
农闲时,人们不约而同聚到了树阴下的“人市”,说笑话,讲新闻,品长论短,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沉闷唏嘘。家乡的人们热情好客,闲暇时,互相串门,没有人会责怪你的唐突。你完全可以像在家一样,嗑瓜子、吃东西,或躺,或坐,随心所欲,主人的热情如同热炕头一样上你温暖。
这里的人们住不上别墅楼房,几孔窑洞就使人们过得很舒适、惬意。窑洞里的陈设简单朴素,一个土炕连着灶火,做饭的同时就烧暖了炕头,也把被窝焐得暖烘烘的,这可是节能、环保、一举两得的“做饭取暖系统”。灶台上放着暖壶、锅、碗,人们吃的是粗茶淡饭,小米稀饭,馒头就咸菜是一顿,油泼辣子面也是一顿,鱼、肉、蛋类虽在一日三餐中稍许欠缺,但也清淡、健康。最富有的当属“尘土”了,山上走一趟,裤腿双脚灰蒙蒙,刮风天外出更是“土头土脸”了。尽管如此,清洗到的只是泥泞,好过城市油气煤烟的浊黑。
最热闹的就要属过年了,心灵手巧的人剪几只窗花——往往是栩栩如生的生肖,树梢报喜的喜鹊,祝愿生活的“福”字,贴上窗户,立刻增添了许多喜庆的色彩。一家老小都忙着贴着对联、挂灯笼,做年夜饭,其乐融融。辛劳了一年的人们喜庆丰收,外出上班,务工的儿女也都在年根回到翘首盼望的父母身边。除夕过后,春节的秧歌扭起来了,唢呐吹起来了,民歌唱起来了。男人们头戴羊肚子毛巾,穿着羊皮马褂,手里举着一把大花伞;女人们穿着五彩鲜艳的秧歌服,或系肚兜,或系围裙,手舞彩绸花扇,扭动腰肢,兴高采烈地舞过来了,尽显陕北汉子的粗犷和姑娘的羞涩。队尾跟着骑毛驴的老汉,坐花轿的姑娘,可爱的大头娃娃,诙谐搞笑,引来围观者群众的阵阵喝彩。鼓和唢呐是最不可缺的,节奏鲜明,音乐感强,高亢震撼,让人的心随着鼓点节奏激荡。山梁梁,场院里,道路旁,到处都站满了人,年年看,可年年看不够,可见秧歌这“土特产”独具的艺术魅力!
硷畔上、沟洼洼处处有歌声。“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到江山。”“你是哥哥命蛋蛋。搂在怀里打颤颤。”“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大红果子剥皮皮,人家都说你和我。”从老人到孩子,个个是歌手,人人信天游。
我爱陕北的家,我爱陕北的农民,更爱那粗犷、豪爽、豁达、质朴、热情的性格。爱上你的真实,爱上你的自然,爱上你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