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写故乡的书,也是一本写童年的书。在1940年的香港,远离东北老家的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下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情呼喊——《呼兰河传》。
回忆童年的文字,总是带着那么一丝悠远而甜甜的味道,然后在萧红的笔下小镇呼兰河的后院里,那静静流过的童年记忆里却夹杂着一股寂寞和凄凉。
她以儿童的眼光打量着呼兰河的点点滴滴。孩子的眼里,总有单纯而美好的东西,有慈祥的祖父和满是黄瓜、鲜花和蒿草的后园。这里的生活那么平静,卖烧饼的小贩每天准时在胡同里出现;失去了孩子的寡妇在戏台上哭哭啼啼后,仍不忘每天卖豆芽。然而,小镇的生活竟又是那么单调,人们日复一日地谈论着“大水坑”和“瘟猪肉”,冯歪嘴子在磨房里围着石磨一圈又一圈打转……这看似宁静美丽的小镇,一成不变的生活里透露出一股压抑,绝望和近乎幻灭的气息。
不仅仅环境,萧红笔下的人物也难以摆脱凄凉的结局。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本是个“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健康活泼的女孩子,嫁到婆家后,就被婆婆“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折磨得生了病,好不容易因为生病而躲过了打骂,却不想最终竟因为大神的建议被当中有开水活活烫死。冯歪嘴子和王大姐在周围人都不看好的流言中好不容易过上了稳定的生活,王大姐却在一个早晨突然死了,留下冯歪嘴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艰难的生活……《呼兰河传》传中的人物,经过了一番挣扎搏斗却最终仍旧难逃悲剧的收场,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悲剧人生的投射呢?因为逃婚,而与父亲决裂,经历了三段失败感情又疾病缠身,32岁,病倒在异乡的萧红把她多舛的生活和寂寞的心境都写进了《呼兰河传》里。
然而当祖父、后园、童年,这些字眼浮现时,神经总是会被莫名地触动,给那孤独寂寞的心带来一丝温暖和慰籍。当孤身沦落香港的萧红于病榻上开始书写那些有关童年的回忆时,那些已经被时光的洪流冲远的人、物,那虽不完美但总归值得回忆的岁月,是否像是偶然找到的童年时珍藏的糖果,剥开糖衣,含入口中,丝丝甜意瞬间把舌尖包围;这甜味温暖了那颗颠沛飘零多年的心却又转瞬散去,留下一股淡淡的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