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和妈妈都十分心灵手巧,能做出许多好吃的东西。比如春卷、茄夹、饺子……但我更喜欢一种合适早上吃的点心——烧麦,这就是我的舌尖上的味道。
烧麦长得像一只布娃娃戴的小厨师帽子。整个烧麦白里透红,里面装满了红黑色的糯米和肉丁,光是看着就让小朋友们直流口水。
做烧麦的时间总是选在星期天的下午,妈妈、奶奶、我和弟弟一起上阵来做烧麦。奶奶先来打头阵:糯米里头掺点儿米,在电饭锅里煮好;炒锅下油炒香肉末和香菇,与煮好的糯米饭搅拌,拌的喷喷香,烧麦的馅就做好了。此时的糯米热乎着,是最好吃的。我们每个人都会尝一点儿。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一步——包烧麦。我们自己擀出来的烧麦皮比饺子皮大一点,薄薄的烧麦皮儿需要我们多加爱护,一定不能破了。一片烧麦皮躺在了我的手心里,但如何去包呢?奶奶给我做了示范:一小勺的烧麦馅放在皮的中央,奶奶的一只手托着它,大拇指按着馅,让它凹下去,另一只手旋转着它,同时给它挤出一个脖子,脖子上也开出了一朵花,再整个形把它放进一个竹筐子里,就算包好了。
不仅制作工艺复杂,吃烧麦的讲究也不少。在锅里蒸的时候要把“帽子”倒放着,吃时夹着脖子,一口一口地把帽檐咬掉,然后把脖子也吃掉。我们吃起来觉得十分幸福。
关于烧麦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明末清初时,有哥俩儿以卖包子为生,后来包子店归哥嫂,弟弟在店里打工包包子、卖包子,善良的弟弟除了吃饱以外,再无分文,为增加收入今后娶媳妇,弟弟在包子上炉蒸时,就做了些薄皮开口的"包子",区分开卖,卖包子的钱给哥哥,稍卖的钱积攒起来,很多人喜欢这个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卖",后来名称演变,就改叫烧麦了。烧麦的馅也像传说中它的发明者一样包容,只要你喜欢吃的,都可以包进去,我们也会换着口味吃。
烧麦是中国的特色,是甜、香、咸的结合,使我们幸福的味道,这就是舌尖上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