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些人在一直都做着不适合自己的事,可他们对此并不在意,这使他们失去了许多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做自己能做并喜欢做的事情,即——“是你所是”,做最好的自己。
“卞和献玉”的故事,告诉我们卞和适合做一个相玉人,而不是一个献玉人。故事中的厉王和武王也不是一个好君王,因为他们都打不破固执、传统的思想——“玉都是要相一相的”。“是不是宝玉直接切开看一看不就知道了。”文王打破了“是玉都要相一相”的传统,因此而得宝玉。做个相玉人,对卞和来说才是最好的归宿,才是“是其所是”。作为国君,与厉王和武王不同,文王才“是其所是”的好君王。
一个人如果想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去做自己能做并喜欢做的事,否则你就永远也进入不了“我是”的境界。尼采的三个境界:“我应当”;“我要”;“我是”。“我应当,出于责任、义务或者别的什么之考量:我要,出于自己;而我是,既不出于责任与义务,也不出于自己,因为我本身就是我之所做,根本就没有责任、义务、以及自己什么事。”徐明老师这样说。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就是因为他们在“我是”的境界中只做一件事,诸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尼采、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等,概不如是。
一个人只要买了一位作者的一本书,其作者就会把他视为自己的读者吗?不!如果你认为是这样的话,那你就太可笑了。如果你想成为某一位作者的读者,你就必须得到这位作者的认可。如何得到作者的认可?“对于读懂作者的每一句话来说,并非我们所必须,而是我们通过他所写下的对我们来说或清晰或模糊的每一句话,来体会到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你能读懂尼采的这句话——‘伟大的自我意识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人类;让我们思索,让我们回顾,让我们走大大小小的道路’,你也就从真正意义上读懂了尼采,因为如果你不知道作者是什么,你又如何读懂一个作者呢?”
你是什么,永远比你有什么要重要得多——“是你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