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他,一位大文豪,以笔为武器,呕心沥血奋斗在文坛,几十年如一日。死神降临的前一刻,他还在写。
他是鲁迅,一位令无数中国人感动和敬仰的革命战士。他是青年人的导师、革命人士的战友。他用他短短的一生创造了巨大的奇迹,令我感动至极。
第一次读鲁迅的课文——《少年闰土》,因为课文只有闰土儿时的描写,我就只觉得他的表达极其生动,没有多想。直到看了完整的课文,才发现生动的文字之下蕴含的情感竟然如此强烈,若不是老师讲解,我甚至会认为,这么不符合常理的文章,这么会成为小学课文?
他人调侃:你写个错别字,在鲁迅那儿叫通假,在你这儿叫白痴;你写一句话,在鲁迅那儿叫讽刺,在你这儿叫废话。——这样的调侃固然有意思,被许多人所“认同”。然而我一改往常的懵懵懂懂,读出了鲁迅的精神,他主张写白话文,但白话文在那个年代是稀奇的,但他成功跨出了第一步,通假字,反而是时代的烙印,若不是他引导青年人也来写白话文,而不是艰涩难懂的古文,当今时代的我们,还能读到优美简单的文章吗?还是禁锢在封建思想下的文言文中?他写出这样讽刺的文字却不显累赘,因为他极度厌恶封建思想,极度讽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极度想将受难的国民从思想上彻底解救出来,他说:“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但他深深的明白,并不是只有他一人努力就能救国救民。于是他时常眉头紧锁;于是他熬夜给青年人回信只希望他们早点觉悟;所以临死前他仍在奋笔疾书;所以他哪怕不舍藤野先生也决定弃医从文。
天真无邪又聪慧过人的闰土,最终自甘堕落世俗无比,这是他对社会的极度痛斥;长妈妈的枯燥教条与她每日的劳苦,这是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是他对单调生活的反抗。
可是现如今,鲁迅的文章慢慢从我们课本里消失了,不是他的文章不好,而是他的文章太过于直击现实,当面痛斥社会的最丑陋的一面,再光鲜亮丽的文字,也透出一种那个时代特有的寒冷,这样的文章渐渐消失不见,只能在课外粗略品读,不知学生是喜还是悲,他们是否还会知道,在中国最黑暗的时刻那位让人感动的战士鲁迅?
我永远感动于他刚强地写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场景,永远感动于他弃医从文的决心与智慧;我更感动于萧红笔下不一样的像朋友一样的鲁迅。
人们应该永远感动,永远铭记这位默默奉献心怀大爱名叫鲁迅的中国人。
鲁迅逝去了,是中国的悲哀与遗憾,但他的精神依旧永存。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