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论文

2021-09-23 00:03:10
汤姆索亚历险记论文

【篇一:矛盾的汤姆】

汤姆。索亚是一个顽童,他这个形象写出了一个小男孩的天性,淘气、爱玩、不喜欢上课等,他有时充满正义感而有时却非常害怕。汤姆。索亚的友情,不得不提到他的两个好朋友乔与哈克,他们共同去当海盗,在海岛上生活了好几天,汤姆有时不去上学而去和哈克玩,汤姆就是一个孩子王,他“死”时,许多小朋友争着要把最后见别他的“束耀”归在自己的头上。

汤姆。索亚的“爱情”,说到“爱情”其实不是什么“爱”,只是双方之间的崇拜罢了,他与他的“意中人”蓓娅之间几经周折,在矛盾中还是蓓娅“胜利了”。他们之间的事充满了孩子气,如赌气、耍赖等,体现出了他们只是一个小孩。

汤姆。索亚与小生灵之间发生了很多事,他用一只铁钳虫逗狗,还有惹得波莉姨妈用顶针打他的事件,给猫喂止痛水。作者马克。吐温描写生灵很有一手,他用生动活波的笔法写出了一个个小生灵与汤姆的接触,如:汤姆在给喂止痛水时充满孩子气的表现,如猫的对话,说明马克。吐温成功的写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汤姆”与活灵活现的小生灵。

主日学校,一个汤姆恨的牙根痒痒但却深受玛丽与锡德喜爱的地方,这是文中原话,汤姆是一个不喜欢受拘束管教的“顽童”,在主日学校严格的管理制度下,他肯定不会喜欢的。他讨厌主日学校里的东西,严格的老师,拘紧的服装,要命的考试,总之,这里的一切他都不喜欢,他本性就是讨厌被管,但是要没有主日学校,他就不可能认识蓓娅,要不是主日学校,他就不可能出人头地,不可能“名扬天下”,不可能成为一个”孩子王”,所以主日学校虽然汤姆自己非常讨厌但却对他影响颇深。

波莉姨妈对汤姆的爱体现在许多地方。虽然波莉姨妈总是打汤姆,他却很爱她。汤姆当海盗时所有人以为他死了,波莉姨妈当时“哭得像泪人似的”,并说了不喜欢汤姆的锡德一顿,我看出了波莉姨妈虽然打他,但心里还是爱汤姆的,甚至多于爱锡德。汤姆对姨妈是敬爱与敬畏,他在顽皮时害怕姨妈,在出走时害怕姨妈,在出走时第一个想念的就是姨妈,所以是敬爱与敬畏。

【篇二:马克·吐温与汤姆·索亚】

有人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自传体小说。看完《汤姆·索亚历险记》,我又从网上找了一些关于马克·吐温的介绍,所以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

首先,马克·吐温,他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而他的笔名的意思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他家境贫寒,12岁丧父。而文中的汤姆。索亚是小时候父母去世,不得已寄托在姨妈家。但不同的是马克。吐温是不得已才辍学的,但汤姆。索亚是不喜欢上学。

第二,马克·吐温很聪明机智,因为,有一次马克。吐温应邀赴宴。席间,他对一位贵妇说:“夫人,你太美丽了!”不料那妇人却说:“先生,可是遗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样的话回答你。”头脑灵敏,言辞犀利的马克。吐温笑着回答:“那没关系,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文中的汤姆。索亚也是同样的机智,聪明,顽皮。有一章,波莉姨妈要求汤姆去刷栅栏,但是汤姆却对别人说这项工作多么好,结果所有人就相信了汤姆,用自己的一件物品交换了,刷栅栏,使汤姆快速的干完了活,并且还有效率。

第三,文中汤姆与哈克一起去冒险的山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那个山洞。那个山洞就叫马克·吐温洞穴,它被发现于1820年,洞内曲径通幽,深不可测,犹如迷宫,到处都是岔路口。与小说中的山洞,基本符合,就像一个迷宫,连汤姆与蓓姬也差点迷路在内了。

第四,马克·吐温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畔的汉尼伯小镇,它离河不远,所以马克。吐温做过水兵。而汤姆家也离河和树林都不远,所以汤姆还离家出走,做过海盗。

第五,这本书是马克·吐温献给他的妻子的,他和他的妻子,欧丽维亚也是在与朋友的见面时遇见了欧利维亚,并且一见钟情。和小说中汤姆遇见蓓姬。撒切尔,就一见钟情了。

第六,马克·吐温笑谈生死,某一个“愚人节”,有人为了戏弄马克。吐温。在纽约的一家报纸上报道说他死了。结果,马克·吐温的亲戚朋友从全国各地纷纷赶来吊丧。当他们来到马克。吐温家的时候,只见马克。吐温正坐在桌前写作。亲戚朋友们先是一惊,接着都齐声谴责那家造谣的报纸。马克。吐温毫无怒色,幽默地说:“报道我死是千真万确的,不过把日斯提前了一些。”而,在《汤姆。索亚历险记》里,汤姆离家出走,最后全村的人们都为三个孩子举办葬礼,但是他们却在葬礼举行时活生生的回来了。

综合这六点,我觉得,也可以把《汤姆。索亚历险记》当成马克。吐温的自传体小说。但毕竟《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本小说,它并不是马克·吐温的真实自传,所以,《汤姆。索亚历险记》只是马克吐温的自传体,而不是自传。

【篇三:汤姆索亚的“快乐”与“烦恼”作文】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马克·吐温。作为十九世纪的美国文学大师,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的一个地方法官家庭。此书的写作时间是在南北战争之后的美国,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作者在写此书时已经深深感到美国社会现实的可悲,所以把笔转向童年时代,用快乐的童年时代与宗教、信仰做对比,突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文中多次提到了《圣经》、祷告、上帝等词语,这也就多次暗示了在当时那个年代,宗教对当时人们的意义:就是神,就是万能的,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要祷告,在黑色星期五不能做任何事情等,都是人们对宗教的一种迷信。我摘抄了书中的几个句子来突出这个观点:

1、他想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如果有一个人能让这些死去的孩子死而复生,回归亲人怀抱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上帝了。他又一次见证了上帝的伟大和仁慈,在内心中不住的感谢上帝。

分析:从这个情节中,人们一定会联想到上帝,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死,只是回来给大家一个惊喜罢了。从这一段话也就能感到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

这本书中也多次提到了一个场所——学校。作为一名学生,这应该是一个多么向往的场所,今天的我们,在学校里,可以和同学嬉戏,和老师学习知识,学校的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而在马克。吐温笔下的学校却是无聊透顶的,在上课时,汤姆居然会去玩虱子,会发呆,会走神……而在汤姆看来,他很讨厌上学,而相比上学,他更喜欢冒险。下面我摘抄了文中的一段句子:

2、他突然想起他要是病了就好了,那样就可以呆在家里,不用去上学。这似乎有可能。他把自己全身五脏六腑都琢磨了一遍,找不到什么毛病,又检查了一遍。

分析:汤姆对上学已经到了非常厌烦的程度,甚至在自己的身上找毛病,宁愿生病都不愿意去上学,这也写出了学校的课程是多么的无聊。

本书中写了很多汤姆冒险的经历,如墓地探险、做小海盗、寻找宝藏、迷入山洞……这些都是汤姆喜欢的,深度刻画出了汤姆的很多性格——调皮、聪明、勇敢、敢于冒险……一个非常可爱的男孩的形象在马克。吐温的笔下生动的描绘出来。

这本书从小孩子的视角、心 ……此处隐藏1277个字……的事,十分淘气。但在淘气的同时,他也只是一个孩子。因为在第一章中锡得这个村里的模范儿童在汤姆说颜色问题谎,姨妈找不出破绽时,他说出了汤姆衣领上缝的线的颜色问题。姨妈刚要教训汤姆,但汤姆却逃了出去。刚出去时还想着报复锡得,心里是充满不满的,但是没两分钟功夫他就把一切全忘了。开始吹了一种罕见的口号。这会儿他欢快的吹口哨,心中充满感激,而且还勤于苦练后很快找到了窍门。这说明他还是很聪明的。这个通过抓“每两分钟功夫、一切、忘了、充满感激、勤心苦练、很快。”这段话说明汤姆十分容易快乐的,快乐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乐观的,除了一些实在对他打击太大的事。

在第二章,姨妈罚汤姆刷墙,汤姆见有人来了,就用艺术家的眼光打量自己最后的几刷子。”别来这个了,你不是想装着喜欢干这活吧?”刷子继续滑来滑去。“喜欢干?我不明白为什么我该喜欢干。难道一个孩子天天有机会刷篱笆?”这不能不叫人另眼相看了。本嚼苹果的嘴不动了。通过这段语言、动作描写和“不能不、不动了、艺术家的眼光、打量、另眼相看。”我发现汤姆是个聪明的孩子。因为他可以把一个很无聊的活在别人嘲笑他时变成一个有趣并且独一无二的。可以把别人的眼球牢牢的抓住。本就是被吸引的连美味的苹果都不接着嚼了,所以他是个聪明的孩子。

就在这眼瞅着没有希望的档口,汤姆·索亚走上前去拿出九张黄票,九张红票,还有十张蓝票,要求得到一本《圣经》。这真是晴天一声霹雳。再过上十年,华尔斯先生也不会指望这个主3儿会提出这个申请。这一切都没有说的——眼前摆着那些票证,一张张货真价实,分毫不差。汤姆因而被提升到同法官以及其他那些显要平起平坐的地位。男孩们个个妒火中烧——其中最痛苦的是那些拿票子和汤姆做交易的人,他们因此帮了他大忙,让他出尽了这可恶的风头,如今明白过来却以悔之晚矣。通过这段描写和“平齐平坐、一声霹雳、妒火中烧、悔之晚矣。”我感受到了汤姆十分聪明,而且十分会利用资源,知道用什么样的办法去和他人做交易。他先是用刷篱笆换来的东西和他人换票,这些票到了汤姆手里。和汤姆做交易的人却还在开心地为自己用一张票换来的宝贝而开心,不知道汤姆要干什么。到最后汤姆攒够了票得到了一本《圣经》、巨大的轰动、得到大人物女儿的敬佩时,他们才知道了自己受骗了。到那时候才知道妒火中烧,可见汤姆有多聪明。

从以上几个事例中不难看出汤姆的童年是开心、多彩和有趣的。

汤姆溜到门边,开始轻轻地抬起门栓,然后轻轻一推,门便开了一道缝,他接着轻轻地往里推,每逢门出了点声响,他都吓得哆嗦一下,知道他感觉大概可以爬着将身体挤进去为止。他首先探进脑袋去,然后开始小心翼翼地往里爬。汤姆刚好及时钻进床底下,他躺着吁了一口气,然后爬到一个几乎能碰到姨妈脚的地方。“可我以前就说过,’包莉姨妈说,”我说过,他其实不算坏——只是喜欢搞恶作剧。你们知道就是比较冒失,有点胡来。他就跟匹小马驹子一样,不该责怪。他从来没使过坏。而且,他还是个少见的好心肠孩子。”——她哭起来。这会儿,汤姆自个儿也抽噎起来。——一多半是可怜他自个,而不是别人,通过这段语言描写我感受到了汤姆非常爱姨妈,姨妈也十分爱他。和“小心翼翼、少见、好心肠、抽噎。”我还感受到了汤姆非常想给自己的姨妈一个惊喜。

这时一大群的男女孩子——汤姆和乔当初的玩伴们过来了,站住脚,隔着板条栅栏往里看,用尊敬的语气谈最后一次见汤姆时他在干什么,乔又说了些什么无关紧要的话。通过这段场景描写和“尊敬、一大群。”我感受的了汤姆在孩子们中的威望很高。要不大家不会用尊敬的语气谈最后一次见汤姆时他在做什么。

教堂里的人听牧师讲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越来越动情,到后来大家都管不住自己,干脆和哭哭啼啼的悼亡人哭声一片,形成了痛苦的乌咽的大合唱。最后连牧师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站在讲坛的后面哭了起来。

谁也没留神边厢那儿有一阵细碎的声响,一双又一双的眼睛跟着牧师的视线望去,然后整个教堂的人几乎不约而同一起站起来,瞪大眼睛跟着牧师的视线望着三个死去的孩子从中间过道一路超前走来。通过这段场景描写和“哭成一片。”我感受到了汤姆的名声很大,而且他可以自己参加自己的葬礼,这十分少有。

从以上的例子来看,我认为汤姆的童年是快乐、平常、多彩、自由和少有的。

【篇六:马克·吐温=汤姆索亚?】

有人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自传体小说。我认为这是正确的,结合一些资料,就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马克·吐温年仅12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只好停学,到外面打工。他也换了不少工作,比如领航员,矿工等等。小小年纪便出门工作,有时也会淘气顽皮,处处显露一股孩子气。虽然家境贫寒,但他从未放弃对美好与幸福生活的渴望。随着马克·吐温渐渐成熟,他开始写一些小作品,也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早在1839年时,马克·吐温一家就迁到了密西西比河的港市,也就是这个地方,让马克·吐温得到了成长,写出来几部著作,最终获得了成功。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著作之一,因为他把很多自己童年发生过的事编入书中,所以大多数人认为这本书是马克·吐温的自传体小说。在马克·吐温的真实生活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对比中,用石灰水刷木板墙的故事最为著名。马克·吐温小时候喜欢钓鱼和游泳。一天,他与伙伴们逃学玩耍,回家后,被母亲惩罚刷一面约有30码长,比他头顶还高的墙。马克·吐温当然不情愿,所以当有人来询问时,他便用花言巧语把刷墙说成是一项神圣的任务。于是有很多人都想来一试身手,甚至用心爱的小物件来换取刷墙的机会。就这样,一个上午,围墙被刷了三道石灰水,马克吐温也获得了很多宝贝。从这些可以看出马克·吐温童年真是个淘气、聪明又有主意的孩子。

在书中,作者这样写到:汤姆出现在人行道上,他环顾栅栏,所有的快乐,立刻烟消云散。栅栏可是三十码长,九英尺高啊!汤姆开始刷墙,漫不经心地说:“这也许是干活,也许不是。我只知道这对汤姆索亚来说倒是很得劲。”“哦,得了吧。”本走了过来,“难道你喜欢干这事?”“喜欢干?哎,我真搞不懂为什么我要不喜欢干,哪个男孩子能天天有机会刷墙?”“能否让我也来试试?”“不行。”“我只刷一点儿。”“算了吧,我怕……”“我把苹果给你!”汤姆把刷子让给本,脸上不情愿,心里却美滋滋的。每过一会儿,就有些男孩子从这儿经过,起初都想来开开玩笑,结果都被留下来刷墙。就这样,下午快过了一半的时候,早上还是贫困潦倒的汤姆一下子变成腰间鼓鼓的阔佬了。要不是石灰水用光的话,村里的每个孩子都会掏空腰包破产的。

这两个小故事虽然在人物和一些小地方上略有差异,但整个故事的基本情节却是一样的。这说明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有些故事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在故事前的“序”中,作者这样写道:这本小说里的故事确曾发生过。其中,有一两件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另外一些都是我少年时的同学们的。

通过以上叙述,完全可以证明,《汤姆·索亚历险记》正式马克·吐温的自传体小说。结合整本书来看,它既有儿童的天真淘气,又有一个男孩儿逐渐成熟的过程,所以他可以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这本书。

《汤姆索亚历险记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