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上出游的大巴,带上愉快的心情,跟着同学和老师,我们一起来到绍兴城拜访一些不朽的灵魂,其中当然有书圣王羲之,于是我们一行先到著名景点兰亭,众所周知《兰亭集序》可谓是书法界中无人超越的精品,我佩服王羲之的笔法潇洒飘逸,用笔入木三分,我更敬佩一部集序中竟然21个“之”各有不同的体态,不同的写法,没有一处个相似的。《兰亭集序》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是什么让王羲之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圣呢?让我们一起踏上游学的步伐,看看《兰亭集序》背后的有趣故事吧!
我们的游学是玩中学。来到兰亭,最先看到的就是一条曲折的小溪。老师说在公元353年的三月三,中国文学史上最高雅的一场聚会就发生在这里,在场嘉宾有谢安、孙绰、司马承祯、王羲之、王献之、王凝之等,那天春风吹拂,阳光温馨,溪水缓缓流淌,他们就非常随意地依石而坐,王羲之提议来个曲水流觞。咱们今天也来一场曲水流觞吧!你们知道什么叫“觞”吗?我们还在思索,老师已经变戏法一样地变出了两个红色的小酒盅,说:“这就是‘觞’”,等下它在水中慢慢漂过来,可以等瓶子漂到自己附近或停在自己旁边时赋诗,王羲之他们那会儿就是即兴赋诗,做不出是要罚酒一杯哦!”原来这就是“曲水流觞”!不过我们今天的流觞不做诗,而是行飞花令,我们的规则换成接上诗句,就奖一杯可乐!
这么有趣的游戏,又考验应变能力,又考虑词库容量,相对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哦!同学们群情激昂,马上沿溪石或坐或蹲,老师俯下身把酒盅放在溪水里,任它随着溪流漂荡。这一漂荡下来,小溪周围开始热火朝天,同学们都不断思索着诗句。溪面上的杯子不断地被端起又放下,一句句诗脱口而出的畅快和得意。置身在此,我又仿佛回到了当年那些名人聚集一起欢乐作诗的热闹场景。
但是,曲水流觞与《兰亭集序》又有什么关系呢?导游告诉我们:其实王羲之与他的亲朋好友同玩曲水流觞,诗也写得漂亮,酒也喝得痛快,醉酒的王羲之在友人们的提议之下,将众人即兴所作的部分诗集整理起来写成册子。书圣的字本来就是苍劲有力,何况又正值醉酒之时,字体也就更加刚健放荡,真是应了《世说新语·容止》中的那句话“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待第二天酒醒之后提笔再写,竟然根本无法企及,因为这墨宝是文人聚会中趁着诗意、激情再加上绍兴黄酒的助力而成!此情不再,此景不再,艺术当然难以再就!
不过,王羲之的字如此优美,他的字定是得益于什么才会如此出神入化。别着急,跟着我们的步伐一起走下去吧!
我们一起来到了“鹅池”,那里立着一个碑,听导游说第一个字“鹅”是王羲之写的,而“池”是王献之写的。刚开始看,只觉得这“鹅”字是只有大大方方的气概,但仔细一对照,“鹅”字写得娟秀挺拔,“池”字粗犷、豪迈奔放,风格迥异。鹅池里几只白鹅吸引了我,他们自由地引吭高歌,水中灵动变化的身姿,时而拍着翅膀在水中嬉戏,时而像漂浮在水中的一叶叶扁舟,摆着红掌,缓缓划着;时而昂首挺胸地走到岸上,“扑棱棱”地拍打着翅膀,抖下的水珠四处飞溅,在太阳的折射下发出闪闪金光,耀人眼目,霎时好看……它那变化的灵动简直就像是一种精灵,我不得不羡慕惊叹。导游还告诉我们,王羲之是非常爱鹅的。他以书帖换鹅,对鹅的喜爱可谓到达了疯狂。
可是王羲之喜欢鹅和他的字体又有什么关系呢?且听张老师为我们一一解惑。首先,我们又回到了石碑那儿,张老师用手指将“鹅”这个字的大体笔画了一下。仔细一看,咦!这个字简直和鹅的形态像极了,端庄而又优雅。顿时,一个个灵动的字体幻化成水中自由变化的精灵,这下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王羲之的字能那么洒脱大方了——原来王羲之灵动变化的书法正是得益于这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善于学习生活。
不过光是写字风格的卓尔不同,那也太对不起“书圣”这一称号了吧?其实王羲之的字还得益于他平常的认真与勤奋学习。传闻王羲之从小就爱练字,而他家的屋后有一个大水池。他的父亲告诉他,如果能把水池里的水洗黑,他的字就会有长进的。从此以后,每次练完字,王羲之就跑到水池边去洗毛笔和砚台。洗着洗着,水池里的水一天天变黑了,王羲之的字也写得越发好看了,可是他没有骄傲,而是更加努力地练习。现场我们看到了十八缸水临缸写书,临池学书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们,我们一个个在大水缸边跃跃欲试,也用毛笔在石板上尽情书写。笨拙的拿笔姿势,弯弯扭扭不成章法的磨痕,让我们明白没有写得一池尽黑的功夫,哪有书圣的飘逸字体,书法如此,学习也是如此!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个上午的行程转瞬而逝,兰亭之旅也到此结束,但是兰亭的传奇故事,王羲之的书法精神在我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它会永远激励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