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很喜欢热闹的场面,也很好奇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作为一个女生,我从小就对化妆有着浓厚的兴趣:看妈妈涂口红,我也想和妈妈一样,可以自己化妆,也许这就是女人爱美的天性吧。
妈妈早起上班去了。我一个人在家,便拿起妈妈用的那些一管管的东西,往嘴上抹,往脸上抹,往眼睛上抹,因为我也想和妈妈一样;可是,一不小心口红断了。“该怎么办?”我的心怦怦直跳,似乎悬到了嗓子眼,“是妈妈回来之后承认错误,还是抵赖?”经过一番权衡之后,我最终选还是择了抵赖,因为一旦抵赖过去不就万事大吉了吗?——这是理性的选择。
中午,妈妈回来了。还好,一切很正常;可是,当妈妈下午补妆的时候,一打开口红盖,却发现一大截口红掉了出来:“奕彤,是不是你把妈妈的口红弄断了?”妈妈的声音虽然柔和却不容置疑。我装出无辜的样子:“妈妈,我没动你口红啊,怎么会断了呢?”妈妈十分生气:“明明是自己做了却不敢承认,妈妈以后还能不能相信你?”我内心羞愧极了,只好向妈妈承认了错误。
谁说经过了仔细思考的决定就一定是理性的决定?谁说理性的决定就一定是正确的决定?我的经过思考之后的决定,既不理性,也不正确。自己认为是理智的也不一定就是理智的,因为理智也有可能是狭隘的。承认错误不过是重述事实,但却因为缺乏勇气,我们非但不敢面对这个事实,往往还会选择逃避,甚至是讳莫如深。古人说:“知耻近乎勇”,而由于直面事实的原因,勇敢也就近乎于智慧了吧。
也许世间的万物就是这样,就像自然界的生灵一样,面对危险,第一想到的永远是逃跑一样,面对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境况,人也总是会首先想到逃避,然而真正的智慧却指引我们去面对事实。
因为自己的一时惧怕而以失去诚实为代价,是不值得的,因为还有什么是比诚实重要的呢?还有什么比欺骗信任自己的人更愚蠢的呢?排除其他一切可能的因素,你所能欺骗的,难道不正是信任你的人吗?
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程勇,违背法律贩卖格列宁的决定,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但当我们说他的做法是非理性的时候,我们也不免在自己的内心里反问:遵守法律则意味着无视生命的陨落,而违反法律却以拯救为前提,到底哪一个才能被定义为真正的理性?
经过思考做出的决定一定就是理性的吗?如果是,那么哈佛大学毕业生中的大多数(58%的男生和43%的女生),无一例外都是理性的,但面对理性的选择他们为什么却发出了最深的质疑?为什么在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之后,迎来的却是科学界和社会潮流的一致反对?甚至有人还为此整理出版了一本名为《万人驳相对论》的书呢?痛苦中的爱因斯坦无法理解,后来他引用叔本华的一句话说:“你可以做你所做的,但却不能要你想要的。”
感性有时和理性密切相连,但有时又和法律站在了相对立的另一条战线上,真是飘忽不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