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后院里,有一亩农田。那是奶奶的,里面种着水稻。
水稻是一种季节性粮食,南方可以一年种植两季。金黄的稻穗,沉甸甸的,看着喜人。奶奶种的稻,颗粒饱满,打出来的米,非常好吃,故非常抢手。再看别的农田里的稻子,萎靡不振,看着焦心。
开春,每当秧苗插下田以后,奶奶就经常来地里干活。锄草,施肥,灌水……不过,令我疑惑的是,当秧苗长高一些时,奶奶依然常常来到田间地头,有些秧苗东倒西歪,她却像没看见一样。
过了一段时间,秧苗有些发黄,她也不理会,而是照常浇水、施肥 ……直到发黄的秧苗倒下之后就直接拔出。
我越来越疑惑。
更疑惑的是,稻子开始抽穗了,有些颗粒干瘪,她也不采取措施,任由它自生自灭。
我开始以为奶奶是嫌麻烦,但是,怕麻烦的人怎么会三天两头地往地里跑呢?我又以为她不会种水稻,但是,不会种水稻的人,种出来的稻谷又为什么会颗颗饱满呢?
我实在是忍不住了,便问:为什么那些秧苗倒了你不去扶呢?为什么你要天天去看它们?为什么干瘪谷子,你不处理一下?为什么你的稻谷会比别人的饱满呢?
奶奶笑了:“秧苗刚插入的时候,有些秧苗不适应土壤,自然是会倒掉的;我天天去田间地头就是为了观察它们的长势啊;干瘪的谷子,就是不适应土壤的产物,他们尽早是要铲掉的;剩下的就是那些适应土壤,长势良好的稻谷啊,当然,颗颗饱满。”
奶奶意味深长地说:“秧苗在生长初期都会有一些不适应的,倒下的苗,正说明他们不适应这儿。好比一场比赛,淘汰的,都是那些不适应比赛的选手,而适应的,都成功了。那些能够适应土壤,在田地里扎下根的秧苗,最终都能长出黄澄澄、沉甸甸的稻穗的,不是吗?”
听完奶奶的一番话后,我深深地感悟到,不仅仅是种水稻,人也一样,只有那些能够快速地适应环境的人,才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正所谓适者生存嘛。
后院的秧苗已经成熟,已经收割,机出的大米,一到市场上就热销。
奶奶依旧按照她自已的方法种植水稻,一季又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