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一直都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词,因为它意味着:自由、不拘、洒脱,似乎还包含着“快活”。
这不正是我们这些青少年们乐于接受的吗!没有佛、法等诸家那般多的规矩、教条,也正是我较崇尚道家、乐闻老庄之道的原因之一吧。
可是“逍遥”,真的有传说中那么“好”吗?真的存在吗?我想不是的。
青年人之所以喜欢“逍遥”,与其说是“潇洒自由”,不如说图的是“快活享受”。我想这才是年轻人喜欢“逍遥”的根本原因,而大家却总爱拿“潇洒自由”来粉饰。
青年人是很难真正领悟出逍遥的真谛的,他们怎么可能有像老庄们那样的智慧和阅历,他们所崇尚的逍遥不过是假逍遥,更多的是盲目信从。倒是很多有过坎坷经历的年长的人,就从不会“轻易”喜爱这种逍遥。
那真“逍遥”呢?我想,诸如竹林七贤那般的魏晋风骨,当年可算得上是真逍遥了吧!二阮、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犹如“黑暗世界”里的一束光亮,试图照射出人的尊严和价值,可算得上真的“不羁”。但诚如阮籍这样的“不羁”,套着“越名教”的光环,死了母亲,还在那儿大吃大喝,最后几乎丢了半条命;在我看来却是“有意越名教而不能任自由”的。这又怎算得上真逍遥呢!
逍遥是任自然,既然是顺其自然,又何必刻意去越礼数?死了母亲,从人性的角度,应该是伤心欲绝,若没有更好的方式去宣泄,何不痛哭一场,把母亲好好埋葬,祭奠数日,追忆过往。发泄了情绪,追忆了亲情,心里舒服了,那就该干嘛就干嘛去了,这才是最自然的方式呀!所以,想要“任自然”,不必“越名教”。
刻意的“越名教”,多少有点蹩脚了。就因为当时儒家盛行,就故意大骂儒家,痛斥司马家,扬言要越名教。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帮叛逆的愤青,借着唱反调,从而达到出风头的效果。可以说是很“酷”很“正义”很“魏晋风骨”,但根本算不上是真逍遥,更无半点“自然”。
我理解中的逍遥,是有别于竹林七贤的那种潇洒、率真,不守规矩的。逍遥可以守规矩,但依然能自由自在,随心而动。正如孔子那样“从心而欲,不逾矩”,便是一种逍遥,即便孔子是儒家的。这也正说明,其实不论哪家,到达顶点都是相通的,即使起初是背道而驰,却也能殊途同归吧。
而到底何为“真正的逍遥”,也许并没有确切的答案。至于传说中的逍遥,你也只能去问老庄们了。逍遥似乎就根本不可能达到,只能存在于武侠小说、孔子曰老子说里面了。而它之所以存在,或许与神话,甚至童话存在的原因一样。为的是让人相信:这世间,竟有这等美好的境界存在,如同世外桃源、快活林的真实版,虽看不见、摸不着,却永远照耀着指引着那些相信美之存在的人不断前行,像是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