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青瓷感文化】
冯彦祯
补就青瓷转玉盘,夜夜深秋重新寒。
这便是龙泉青瓷。龙泉萦绕着瓯江,周围全是山峰,郁郁葱葱。龙泉人将青山,绿水,蓝天和草地般苍翠的青色,一遍又一遍融入釉层。然后厚釉烧成瓷器,其釉质恬静淡雅,凝聚着大自然无限活力、生命。以多次施釉的工艺,令釉层滋润柔合,犹如美玉。
青瓷技术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青瓷的技术能有如此高的评价和声誉,出于中国古代人的审美态度。古代中国向来以玉比德。孔子曾说过,夫玉者,君子可比德也,温润可泽,仁也。而道家的艺术思想似比儒家更有积极意义。庄子也曾说过,“天地有大美”,崇尚自然,反对雕刻,认为“圣人着原万物之美,而达天地之理”。
于是,青瓷的那种得天独厚的精神内韵,浑然天成,便成了神韵,中国人做追求的自然之味。
青瓷,光而亮,很少有刻意琢磨,而那平整,细腻,不由地想要用手轻轻触摸这浑然天成的灵物。就连那青瓷上特有的纹理,也是自然形成,使用多了,那生成的纹理便会越来越多,甚至加粗。而那纹理并无一定规则,你可以在不同的青瓷上观察出不同的纹理,似风,似云,似花,有的似动物。
青瓷,开始于南北朝,初步形成于隋唐,而盛于宋,却在蒙古铁骑的践踏中,有些摧残。到了明朝,龙泉青瓷又走向了另一个高潮。但在明末,却慢慢的被景德镇的青花瓷力压一头,快速凋零。那鼎盛的龙泉一去不复返了。
久经战乱,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特批重修中华文化,瓷器中龙泉青瓷是最早的。时至今日,龙泉青瓷再次复苏。
这与中华文化如出一撤,一代又一代,却变得越来越淡。古时,虽然有窃符救赵,毛遂自荐等,但与现代人们的行为相比,他们有道理,我们却忘淡了很多传统文化。
人,思想,文化,文明紧紧相扣。许多人思考出一种思想;而一种文化则是由多种思想来构成;一个文明便是由多种独特的文化来形成。
文明的强盛是由文化的丰富来确定的,文化的丰富是由思想的广阔来构成。
人,影响着文明。中华文明是由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来思考而成的,经历了五千年风风雨雨。
愿中华文明昌盛,乃至与新科技结合,成就新的巅峰。
【篇二:天青一求】
胡溥文
日头已有些偏西,凭窗远眺,我望见了远方的群山。夕阳微醺,远山近黛,深深浅浅,大块大块不同的青连成一片,成为大自然的泼墨画。
我只是望着,心底却忆起龙泉那一抹天青。
龙泉一向以青瓷著名,我今日才见到了它的真面目。那是一件件天青的瓷器,或杯或碗或碟,都可用一个字形容:“温”,温和、温软、温凉。那色如水,却又荡漾无波,也不似晴朗的天空,永远带着明媚的蓝。那是青,忧郁的青,雨过天青的青。
这青的起源,同样有一个忧伤的传说。东汉末年,龙泉处有一叶家,擅烧瓷。一日,皇帝点名要叶家烧瓷,必须是“雨过天青”之色,逾期则满门抄斩。偏偏,这“雨过天青”谁都见过,却从未有人烧过。叶家家主呕心沥血,烧了一窑又一窑,却没有一窑有如天青。叶家的女儿叶青姫聪敏灵秀,她见父亲日夜愁思,而约定之期越发迫近,于是做出了一个决定。一个夜晚,她纵身扑向了窑中的火焰……相传,开窑那日,满天华彩,窑中有一九天玄女捧青瓷而出,而叶家家主伏地大哭,那一窑瓷,是天空被雨洗过一般的青。
叶青姬以身烧瓷,用满身骨血,求得天青。
我又抚上这天青的瓷,光滑,微凉。那一瞬,我的目光与无数工匠的目光重合,纵穿千年之遥,横贯千里之远。他们同样抚着它,从和土,到拉胚,从拉胚,到上釉,再到开窑的那一天。他们那样深情地抚摩着这一抹天青,仿佛在抚儿女的发。毕竟,这是他们的天青,这是他们用尽年华和血汗,求得的天青。“他们”不知凡几,多数默默无名,但天青一求,却让他们留下了自己的烙印。
可惜,自明末以来,青瓷逐渐无人问津,那一抹天青上,落了灰,积了尘。两百年,琴瑟未调;两百年,钟鼓未敲。直至清末,一位廖先生重拾青瓷,研究出了原本几近失传的技艺。开国后,周总理更是有恢复龙泉窑厂的指示。龙泉青瓷,才真正重见天日。
在今天我看来,天青一求,依然是极不可思议的。这几乎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质变。试想,从一块外表并无不同的泥土,直至塑成美丽的天青色瓷器,这是多么神奇啊!何况其中只有水、火、土在相互糅合!
我情不自禁看回手中的青瓷。这一抹天青,历经千年,依然温润如玉。
【篇三:瑕疵之美】
严韩奕
我行走在这琳琅满目的瓷器中,它们浑身釉色,姿态各异,圆润光滑,内壁轻薄,在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光鲜靓丽。
真心地感慨着青瓷的做工精细,拍下一张又一张照片,我的双眼面对眼前摆满的天工之作渐渐起了审美疲劳,每一件都做工精细,让人无法挑出漏洞,一成不变的色彩也不能像最初一般引起我的注意。它们宛如天宫中的神器,让我感到自己的黯淡与平凡。欣赏过后,我并将它们忘却,跫音忽停,一件特殊的瓷器映入眼帘。
不像其它光滑顺眼的瓷器,它浑身布满裂纹,一看便知它在窑洞之中度过的艰辛痛苦,这是它饱经创伤的证明。它的裂纹或大或小,毫无排列规律,却又不给人错杂紊乱之感,它是哥窑,这本是在不知情中产生的不完美,却因它的瑕疵而让人无法移目,显得与众不同。
会心一笑,我想起母亲的教诲,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不可能完美,有的时候把自己的瑕疵展露于众,或许才是最完美的自己。正如眼前的哥窑,它那满身的纹痕并不显得丑陋,倒是其无序的排列创造了它的独特性,让它在众多夺人眼球的瓷器中脱颖而出,在我的脑海中烙下无法磨灭的痕迹,同时也打开了我的心扉。
写下“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字样,我又在笔记本上写上“正因不美,所以完美”,一笔一画描摹着哥窑的纹路,我感到亲切感,它与我一般都是凡间的事物,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自己,以瑕疵吸引它人。它或是在诉说自己经历烈火焚烧的痛苦,或是在感慨上天的不公,它是有生命的,有思想的,这便是瑕疵赋予它的与众不同的完美。
作为一个平凡的中学生,淹没在荟荟众生之中,周围人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我只得被困在禁锢的囚笼中。如今,看着眼前有着瑕疵的哥窑,我有了浓烈的归属感,我要如这哥窑,用瑕疵创造美,成为最独特的自我。
这个世界,或许有很多世俗纠纷,可也正因为有这些,生活才有跌宕,人生才有起落,只有接受这些瑕疵,才能体会旅途的乐趣,才会发现世间另一角度的独特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