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初中作文

2021-10-18 17:10:03
记忆初中作文

记忆初中作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忆初中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忆初中作文1

也许长大就在不经意间。当我某天一回头,发现走过的脚印不再凌乱不堪,但是那美丽的东西,却从我的眼前蓦然消失,不见……

每当走在这由钢筋水泥筑成的林子里时,我总是有一些伤感,脑子里有一些空虚,有一段空白。似乎,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有个让我开心的地方,并不是这样的……

依稀记得好像是在9岁前,住着一套平房,是那种用红砖一块一块垒起来的。有一个很大很大的院子,一种很普通很普通的水泥地板,一个很小很小的房间,还有走出家门就能看见的一方很大很大的菜地,以及菜地角落里一个很旧很旧的粪缸。我每天在这里生活着,过着平平淡淡却也有滋有味的生活。

特别喜欢这里的冬天。虽然也属于江南一带,却会在一个细腻温柔的冬天飘起漫天的大雪。那天晚上,大概是7点多吧,妈妈把那个正在写日记的我从我那个很小也很温馨的房间里叫出来,说是下雪了。我立刻丢下手中的笔,像一只小鸟,蹦蹦跳跳地跑到院子里。“妈妈,下雪啦!”我兴奋地喊道。我看到那纯白色的雪一大团一大团地往下掉,掉进院子里,掉到我的身上。妈妈急忙把我从院子里拉进屋,“快觉,明天早上才有精神玩雪啊。”那天,我破例睡得特别早,也睡得特别香甜。

当我第二天醒来,迫不及待地胡乱套了件棉袄,就欣喜地冲出院子。天哪,好美啊!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菜地里,小路旁,墙上,屋檐上,高高挺拔的树上,都铺满了白茫茫的雪。我急忙叫来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一起堆雪人。那雪很白很干净,摸上去凉丝丝的。也不知道当时自己是什么感觉,只知道一回家就把通红的手泡进妈妈倒好热水的脸盆中。

化雪的时候,看着屋檐上一条条滴着水的冰棱,我有一些留恋。妈妈说:“明年还会下雪的。”可谁知,没等我看到第二年的大雪,我就来到了这个充斥着钢筋水泥的城市。

还有我们的墙。也许是因为时间长了吧,砖与砖的连接处出现了一些很小很小的小洞。我们也开始打这墙的主意。有一个大姐姐,总是有一些我们都很羡慕的东西。比如说贴贴纸。她总是让我们先闭上眼睛,然后把已经准备好的贴贴纸卷成细条,塞进墙缝里让我们找。我那时也算是一个“找纸高手”吧,长时间下来找了一口袋的贴贴纸。可是妈妈不知道,放到洗衣机里一洗,就全没了。

常怪自己那时粗心,害得直到现在也没见过那么好看的贴贴纸了。

后来,因为爸爸工作调动的原因,我要去一个充满钢筋水泥的城市。可怎么说走就走了呢?我还没有学会认真地体味这个使我的童年充满了趣味与色彩的地方,怎么就要离开了呢?我想我是再也见不到这样用红砖一砖一砖垒起来的老房子了。

可惜的是,我注定是再也看不到这样的乐园了。爸爸今年从那里回来说,那里什么都变了,我以前住的平房也拆了,全都换成了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而我童年的脚印也就被埋在那个城市高楼的底下了。

托尔斯泰说过,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的。那么,这古老的房子,我的乐园,就是因为值得回忆而美丽的吧。

凝固的回忆很美,可是却易碎,我简直不知道该怎样去保护她,但我宁愿仅仅拥有着凝固的记忆,我不愿回去,回去看到那一条条现代化的柏油路,一幢幢高楼大厦,一些破坏我美好回忆的坏东西。我要让她永远完美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因为她,永远,是我眼中一个,美丽的悲剧。

记忆初中作文2

俗话说:小寒大寒,收拾过年。今年的大寒节气似乎比往年的要早一两天,过了大寒,一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在陇南,这就到了小年,正式的年节就到了,人们就开始更加忙碌,准备过年呀!

在陇南的农村,腊月二十三日是一个有隆重仪式的日子,“腊月二十三,灶房阿婆上青天”(在陇南农村,以为灶房的神主是一位女性,这倒是符合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当地习俗)。忙碌了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仪式,恭恭敬敬地送灶房阿婆回到玉皇大帝处,汇报这一家的一年四季的好事和坏事(这倒有一些像现代人的年终述职),来决定这一家在来年运气。通常,在腊月二十三日当晚,大人们会在厨房的灶台上方贴上一张写着“灶房阿婆”供奉灵位的红纸,两边还会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并在灶台上布置了一座香炉,并在每天晚上烧香,化纸钱,以表示对灶房阿婆的敬意。因为,从腊月二十三日起,在人间保佑庇护了这家人一年的灶房阿婆就会暂时离开这个家庭,上天述职,暂时的缺位,人们就想了这个办法,就相当于已经离开的灶房阿婆还在家中保佑庇护着这个家庭和家庭成员。在老家,把这个仪式叫做祭灶。

父亲在故乡是一个文化人,在记忆中,在临近腊月二十三日这几天,就会有一些邻居拿着红纸找上门来,请父亲给他们写“灶房阿婆”。父亲总是来者不拒,尽心尽力地给他们写好,在等待墨汁干的过程中,父亲通常会与他们说一说家庭的年节准备的情况,或是问一问家中小孩子的学习情况,叮嘱他们孩子的学习是大事,不可马虎,并开玩笑说等孩子长大了、有文化了就可以让孩子写灶房阿婆了,不用再让别人写了。等墨汁干了,邻居们就拿了写着灶房阿婆的红纸,千恩万谢地离开。以前农村经济不发达,有一些邻居不拿红纸上门来让父亲写,父亲也会找了家中的红纸给他们写了奉送。

在腊月二十三日,另一个习俗就和家中的小孩子有极大的关系了,这也是我们在小时候热切盼望的一种仪式。给孩子喝甜开水!在祭了灶房阿婆之后,家里的大人就会拿出平时积攒下的蜂蜜(或者白糖或者红糖,这要看家境和当年的将经济状况),兑一缸子糖开水,等温度适合了,就让小孩子们喝下,在场的小孩都有份。小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要在这一天晚上喝甜开水,大人也不解释。那时候反正只要有甜开水喝,我们也不过多地问为什么。长大后我猜想,可能是与送灶祭灶的仪式有关吧!大概糖水是祭灶的供品,祭灶之后才给小孩子喝的。灶房阿婆去天上反映这家人的情况,在灶房阿婆走的时候,给她老人家喝一些糖开水,等她汇报的时候就会多说一些好情况,来年这家的运气就会比以前好一些吧。

我的童年时代,正是国家物资紧缺的时期,大部分时间大人们就用土蜂蜜兑水,白糖红糖都是紧俏物资,凭票供应不说,有时还会出现有票没糖的情况。那时候,觉得白糖开水比蜂蜜开水好喝。不像现在,白糖、红糖成了司空见惯的大路货,蜂蜜反倒成了稀罕物件了。

前几天,准备祭灶用的物品,我自己写了灶房阿婆之后,与妻子去超市买蜂蜜,千挑万选地买了一罐蜂蜜,回来一试,还是没有童年时代的蜂蜜好,没有了那时的甜味道和香味道,回想起看过的一部电视专题片讲的`有商人往蜂蜜中羼果胶,一吨蜂蜜中竟然羼三四吨果胶。也不知道,是我买的蜂蜜也被羼了果胶,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此处隐藏6888个字……环境,性格孤僻而自闭,在一个下着蒙蒙细雨的日子,一个陌生的小女孩陪“我”荡秋千,使“我”第一次感到了童年的幸福和快乐,由此“我”和小女孩成为了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她们之间竟然变得有了隔膜。这一立意和构思既突出了童真童趣的奇妙无穷,又展现出童真童趣被年龄侵蚀磨灭的无奈,尤其是,如今“操场的秋千上,不知什么时候又坐了两个小女孩,如同当初的我和她”,揭示了这一现象在人们成长过程中的轮回,发人深思。

文章语言质朴,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鲜活生动。作者把“我”先前的孤独与自闭、继而的天真与烂漫、后来的沉寂与矜持,真切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呼之欲出。

记忆初中作文9

一九六零年冬季,我十六岁。正在念中学三年级。整个山村里的人们,都因为过度的饥饿,同时患上同一样的病----身体骨瘦如柴,两个脚和两条腿浮肿的一按一个坑。两条腿就像坠了两块大石头,迈个门槛都费劲。

生产队按每人每天的口粮,只是二两八钱皮粮。那个时候,人们最中心的感觉就是《饿》,最多的话题就是《吃》,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一顿饱饭》,哪怕吃一顿饱饭死也认可!

整个将军沟,山上及村边的榆树和椴树,都被村民们吃光了皮!白花花的树干挺立在冬腊月的寒风里,显得是那么的凄凉可怜!村民们吃光了树皮,又吃橡子,吃柞树干叶,谷糠和高粱糠,在那时代就算高级代食品了。人们把代食品吃后,都是一个通病,拉不出屎来了。连饿带憋就死了!我的父亲,饿的躺在炕上不能动了,还和我盘算着,过了年春天,园子里多种些面瓜,并且让我把菜籽拿到他面前,他仔细的看着菜籽,盼望春天的到来,也就是那天早晨,父亲两眼直直的看着我,好象有话要说,我再仔细一看,父亲已经死了!父亲真是熬到油干灯灭的地步了!他临死也双眼不闭,他真是不甘心死去啊!

那时候人们因为饥饿都麻木了,听见谁死去了,好像死一只鸡一样平常,没人感到悲哀!人人都有一个想法----《也许明天死去的就是我自己,只是先后而以,何谈悲哀!》大概认为死去也就是痛苦的解脱吧!

还清楚记得,我提着饭筒,去二里多地食堂领粥说是领粥饭,就是稀米汤而已。每人一勺稀米汤,人们提着饭筒,站在刺骨的寒风里,排着长队,人人都是面无表情,人人都是绝望的眼神,人人都是枯干瘦弱,人人都是带死不活的样子。沉默中,不知谁说了一句话;----“昨晚吴兴林死了!”吴兴林,四十来岁,因为长的结实,外号叫《二棒》,昨天还在我前面排队领粥的人。

“又死了一个人,”人们麻木的念叨着。下午村民去几个人,把他的尸体装在大板柜里,用生产队的牛车,拉到野外空地处,卸在野外空地上,天寒地冻没人有力气挖坑入土,只能放在野外任凭风吹雪盖,只能等到第二年春天,开化再入土为安了!我的父亲也是其中一个!看到满山被扒光了皮的白花花树干,看看野外寒风冷雪中,稀稀落落的亡灵,我的心只感到阴森森的寒意!

父亲死后,母亲对我说;“文涛啊!咱娘俩与其就这样一起饿死,还不如我先逃荒在外,把我这份二两八钱口粮省给你,也许能够活命。”我哭着说;“妈!你不要走,死在一起也好!”妈妈下定了决心,跟一个老乡去黑龙江逃荒。临走时,身穿一件蓝色长衫,手扶一根木棍,身体极弱,每迈出一步,颤颤巍巍,好像一阵风就能把她吹倒似的!我送妈妈站在山路上,妈妈一步三回头看着我,满心的不忍,满眼的挂念,但妈妈非常坚定,没掉一滴眼泪。

妈妈走后当天夜里,我孤零零一个人,坐在煤油灯下面发呆,山林远处传来阵阵野狼恐怖的嚎叫,和狐狸时起时落的哀鸣,屋前的梨树上突然几声猫头鹰不祥的叫声,屋里冷的很,四面墙上挂满了冰冷的霜雪,昏暗如豆的煤油灯光下,几只饥饿的老鼠在屋地上跑来跑去,我没有一丝的害怕,只有像掉入万丈深渊的孤独和无助,我没死!我活过来了!接下来,生活迎接我的是更多的磨难和不幸......

记忆初中作文10

国庆假期,我和妈妈做了一件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你们猜猜我们做了一件什么事呢?就是我和妈妈去一望无际的棉田里摘棉花了!

10月5日早上起床后,妈妈问我去不去摘棉花。我说:“去!去!我拾一公斤2元钱。看我一天能拾多少?”

看我兴趣高昂的样子,妈妈说:“别光想有钱挣,看你能不能坚持下来了?”

于是我们出发了,往兰州湾镇下面的庄稼地里走去。一路看见几块棉田,见有人拾,我们就踩着坑坑洼洼的泥土路走进询问,人家不知是看我们穿得太干净还是嫌弃我小,居然不要我们拾。有的棉田里却没有人。就在我和妈妈不知所以的时候,看见一辆农用车过来,老练的妈妈告诉我这种扎了栅栏框架的车是拉运棉花的,车主一定知道哪里可以拾棉花。妈妈追上去拦住车子,说道:“师傅,前面有拾棉花的吗?我想带孩子去拾棉花!”车主打量了一下我们说:“有,下桥子村有近万亩棉田,不过我们家已经有15名拾花工了,我家不需要了!”“下桥子村远吗?”“不算太远”。说完农用车突突突地启动走了。妈妈一见,对我说:“咱们跟着他,就能找到拾棉花的地方”。我俩赶紧上了车,发动后,跟在农用车后面。

一路走出大概5公里远,看见路边一块棉田里有数人正在埋头摘花。此处好停车,妈妈赶紧将车拐进路旁便道泊好。我们向棉田深处走去,几位内地拾花工(阿姨们)热情地告诉我们到地头去取尿素袋拾吧。主人不在,待会来送午餐。妈妈说:“给主人家打个电话吧!”“不用,你们拾吧”。

于是我和妈妈拿了袋子,我跟着妈妈磕磕绊绊地进了棉田。此时已是中午12点多了,太阳直射下来,很快就让我感到热了。妈妈小时候拾过棉花,她交给我摘花的手法和保持棉花洁净的注意事项。我按照妈妈教的开始摘棉花,刚抓到雪白软软的棉朵在手心里,觉得很稀奇很温暖。棉花有的长得高些,我可以站直了摘取,有的低,我就必须弯下腰。棉花大都是四瓣的,也有五瓣的,四瓣的好摘下。还有许多没开的花苞,苞里的棉花一瓣一瓣的像橘子一样,必须用手指掰开,这种棉花瓣因为湿润所以压秤。

妈妈边拾边和旁边的阿姨唠嗑,原来这些叔叔阿姨是从河南来的,他们一天有的可以拾100多公斤,有的拾80、90多公斤,这样算来,他们一个月可以挣5、6千元呢,真厉害。但是妈妈告诉我,叔叔阿姨们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天黑了才收工,顶着烈日,远离家人,他们挣得是辛苦钱,很不容易。

午饭时,我第一次品尝了这种坐在地头的农家饭,炒白菜和馍馍,只有一个壶盖大家轮流接水喝。这些叔叔阿姨们在吃饭时,对我这个小家伙来体验生活的做法给予了表扬夸奖。然后他们很快地吃饱肚子,就匆匆下地了。

我和妈妈也跟着进到地里。我的袋子总也不见满,于是我向妈妈求援,妈妈让我重新拿个袋子在前面拾,她帮我补摘前面一袋。很快我的第一袋棉花被妈妈结结实实装满了。到了下午6点多,我已经拾了两尿素袋。当我把这些棉花拖出棉田,在旁边的玉米地里过称时,我心里很紧张。过称的叔叔告诉我14公斤,32元。我高兴极了。这是我第一次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用汗水换来的劳动果实。

通过这次拾棉花的体验,使我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远道而来拾花工的不易,要想收获必须付出的道理,也让我为自己拥有的幸福生活而倍感珍惜。今后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回报美好生活。

《记忆初中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