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最好的作品
不经意间,抬头望见了天空。
教室前的长廊,放眼望去,是夕阳笼罩下,华盖山上的人影;是日落时分,由澄澈的蓝渐变为金黄的天。自上而下观望,仿佛极乐净土,不觉着了迷。
我用手遮挡眼前的高楼,只剩下这一片天了。这纯粹而干净到极点的天啊!恍惚间,我感到我已化身为一只幸福的大雁,沐浴在天边的金黄里。一刻钟之后,天空又染上了紫萝兰的颜色,微风拂过,倍感舒畅。这静穆的景象,仿佛只有沐浴后才能慢慢品尝。
我在灯下,不禁痴了。
这天空,是大自然所创造的最好的作品!不知这天空背后,又有多少人着了迷?又有多少人氤氲在幸福中?最好的作品,不需要铺天盖地的哲理,只需天地之纯粹,万物之静美。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使人沉浸!
可是,可是,我们究竟应以何种姿态,优雅地品读这最好的作品?蒋勋老师曾带着我,品读过它——他描绘了这般场景——当台北的路灯走失后,星星找到家了。他盘腿坐在大路旁的田埂上……此时的星空,让人不禁想起远古的虫鸣,旧日的钟声,让人不禁对生命的渺小与浩然肃然起敬……可这样的景象不常有,那怎么办呢?
大自然所书写的最好的作品,若融入了人类的生命,并又添了几分灵性。过去,曾在楠溪江的朋友家借宿。晌午时分,我端着一大碗的农家菜,坐在田头,风里荡漾着自然的气息。放眼望去,田中一对老农,一人在前,一人在后,时常微笑着对视……此时,山间炊烟袅袅,云间雾气浙消,金光笼罩着大地……天空蓝得透明,蓝得像大海一般;天空广袤无垠,宽广得像大地一般。
大自然书写着最好的作品,这作品没有繁杂的理论,没有冗长的滥调,只有天地间的大美。只可惜,人们很少品读这最好的作品,大多数人总是自认为找到了最好的作品,却在繁忙的都市中迷失。假若人们能放慢浮躁的心,大自然这孤独的作品,必将被世人所发掘,作品与读者间必将互相充实各自的灵魂!
在敦煌的满天星斗下,像风一样自由。
篇二:最好的作品
最好的作品?
我一手托腮,一手握笔轻叩桌面,平静的思绪中一丝炎热卷过,唧唧而无休止的夏虫鸣仿佛又萦绕在我耳旁。
几对钩爪紧紧地扣在那如干枯的大地般的树皮上,细长的口器已寻到了树皮间的缝隙,享尽甘如琼浆的汁液,便开始了那似乎永不止息的虫鸣。饱胀的腹下一块黄褐色的圆片,在气孔的开合间,疯狂地震动着,好似要将全部的生命活力都倾注到这一次次有力的虫鸣声中,让虫鸣响彻云霄。这是生命的宣言。
生命之所以为生命,恰是因其短暂性。于夏虫而言,历经萧瑟的秋风与刺骨的寒霜,随惊蛰之雷而复苏,在炎热的初夏来到时,方有机会在林荫下的枝头上感受这炽热的空气,静谧的美好。但当萧瑟之风再次拂过树梢,夏虫亦将迎来其生命的结束。长久的蛰伏,却只迎来了短短几个月的时光,生命的短暂令其感伤。夏虫若是有感情,想必定会感到不甘于悲哀吧。所以,它便鸣叫,以其独有的方式来歌出生命,向世界宣告这短暂生命的存在,这亦是对其短短几月生命最好的作品。
我们常感叹于生命的短暂,以及世界之大,乃至为其喟然伤怀。殊不知在喟然长叹之间,时间就已如白驹过隙,在我们的身旁流逝。生命的长短不同,却有着同样的短暂,而同样短暂的生命却因不同的个体而拥有了不同的价值。我们的普世价值常在潜意识中暗示我们,个体的生命价值取决于其的历史性与对于社会的贡献与影响。不可否认,我们多是平凡又普通的生命体,但个体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亦不应被忽视。
有人认为,圣保禄成功的传教使基督教由一个犹太教派转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具有着历史性的意义,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商鞅的变法是秦国强盛,促使大秦帝国一统中华。历史造就了诸多伟人,但现实是,我们大多为泯于万千苍生中的普通人,难以在万千人中脱颖,成为改变历史的伟人。那便应在平凡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那么这便是对于自己最好的作品。
愿我们都拥有这样的作品,不负生命。
篇三:最好的作品
晨光熹微,林木丛生。
树,棵棵挺立,没有旁逸斜出。树枝,一溜儿向上,更不用说倒垂了。嫩绿,翠绿,青绿,苍绿与墨绿交织变幻,阳光掠过,浮光跃金,静影浮碧。
这是大自然最好的作品,生机勃勃,本就是天成。
未经雕琢与修饰的自然的活力与生机,本来就是最好的作品。
鸟儿于林间啾鸣,清澈的啼鸣婉转而缠绵,如雨落青瓦,嘤嘤成韵。它们在枝丫间跃着,叽叽啾啾,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金色的小松鼠支着蓬松的大尾巴,前肢向上一抱,小腿向下一蹬,蹭着老树皮就攀到了树顶,沐浴暖阳。清澈的小溪蜿蜒过树林,清澈而甘甜,仿佛一条明净的丝带系在土地的围脖上。溪畔常有红尾的稚鸟扑棱着飞下来喝水,橙黄的小嘴溅起的水珠飞在了草丛上,静静地对阳光进行着透析。透过水珠的阳光映在杂然而生的野花上,散若星辰,夹杂在碧绿的青草间。
我时常躺在草上,看阳光透过密匝匝的树叶在地上映成碎金,感受清凉的风过,树林草地翻腾的绿浪;看时光在绿与红变幻的瞬间穿梭,我像一只备受宠爱的昆虫,不摇摆,也不飞翔。
这即是生命最好的作品了吧!
这即是大自然最好的作品了吧!
水清树荣,草盛花馨。
然而,有人却说,这不是最好的作品。在高楼林立的水泥森林中,确乎是容不下这一片绿色了。它们孤立无援,仿佛本就不应生在那儿,然而,它们才是先于我们而来,扎根生长的呀!
我不能像《怦然心动》中的女主角朱莉般爬上树,高呼“这是我的森林”。一辆辆卡车开来,一段段木头被运走。草地被拔净,小溪被填平,我听到这昔日最美好的作品在哭泣。它消逝在了现代科技发展与自然的矛盾之中。技术是多么高明,它消失了,仿佛从来就没有一片树林存在过。
最好的作品,消失了。
数月后,我看那树林的原址上,赫然是一座千篇一律的高楼。
人们说,加上了这座建筑,这城市规划,才是最好的作品。
我无奈,却也无可奈何。
篇四:最好的作品
所谓作品,是需要能让对方品味的、欣赏的,能收获到此中蕴含的深刻的意义,这才是一个好的作品。那么,何谓“最好的作品”?千人千语,但吾以观复,真诚与有内涵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作品。
说到文字的真实与内涵,我不由得想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文运动。当时朝廷充斥堆砌着雍容华美的文风,儒生或以怪僻生疏的文字相互媲美,或以用典之多相互攀比,以至于文字真正想表达的内涵却是相当匮乏肤浅,毫无为国谋社稷、为民谋福祉的自觉性。因此,韩愈推崇的那场极简之风文学改革,将中国文学从歧路中拉回正途,在躲避了媚俗、盲目追求华丽但空洞无物的地雷后,中国文脉又得以延续、发扬广大。
先辈们的变革、文学新文化运动中的“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其真正目的便是让我们写出最好的作品。苏珊·桑塔格曾说:“我不向着读者走去,而我向着文学存在”,反观如今我们的大量的文学,依旧没有做到真实与有内涵。媒体传播的信息极速延展,而公众号的资讯亦不乏虚假,为迎合读者而扭曲事实的文章,依旧存在着。从疫情开始,有方方的《武汉日记》,有李广斌的微博连载软文,这些人的作品都充斥着对疫情下中国举动污蔑与丑化,把美国吹得天花乱坠,是“人人自由得走在街上,中国人如狗一样作践自己。”即使这样的文字,再怎么美丽,再怎么打动读者,而文章所写完全是一个指鹿为马的虚像,又何能称之为“最好的作品”呢?
诚然,文字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但与此同时,文字也是一种以思想表达作者一定情感的载体,如果文字不能做到“文以载道”,那必然是当代文学的悲哀。
之所以鲁迅先生被称为是“中国的脊梁”,甚至有人说他的作品是最好的,无疑是因为鲁迅的文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不仅在塑造“杨二嫂”、“闰土”、“阿Q”等人物形象时符合真实时代背景,引起读者共鸣,更是因为每一部作品都饱含着鲁迅对时代脉搏和个人命运的忧患或奋争。如《药》给人十足震撼的同时,也将人拉回到那个愚昧无比的小市民时代,听见他们胸中的心跳与卑鄙的生命奏章。
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言:“我写作品是纯粹的,绝不是谎骗读者;是深刻的,因为我所见的、所感的那些事物,他们真实的存在并印刻在我的生命之中。”,也许我们听完她的话之后,会为我们那些硬造的、瞎想的、为了应付某次考试的作文而羞耻,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自省笔下的矫揉造作,自省我们的文字是否真实?这便是黄轶笔下自省的力量吧!
把真实与内涵有机结合,我想这就是最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