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近代、当代、现代组成我们的历史,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组成我们的文学,严肃、励志、浪漫、颓废、离奇组成他们的故事。精彩或不精彩结束我们的生命。
——题记
语文课本上最大的赢家鲁迅,却输给了现代人的品味。被“正统文学”所排斥的郭敬明,却充斥着青少年的课桌。是因为《药》的隐晦,还是麻木的人们根本无意服下这些苦口良“药”,是因为《祝福》的残忍,还是善于逃避的大众听不进那些带着痛的“祝福”。《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翻起来太过沉重,放在书柜的底层早已布满了灰尘,那本韩寒的《像少年样飞啦》,不断的被借出,早已不知道“飞”到何处去了。
从语文课上男生大声说着“郁达夫是外国人”开始,我渐渐思考为什么人们文学知识那么浅陋。从1918年的《狂人日记》到现在,中国文学的道路到底在哪一步走错,连文化人都质疑文学的流行趋向能否让中国文学走得更高、更远?
从鲁迅、郁达夫为“人生而写作”,产生了教育意义深刻的杂文,嘲讽时人的小说。徐志摩的“为艺术而写作”,沈从文梦寻的心灵的纯洁圣地“京派”,张爱玲极力描绘奢华生活的“海派”,中国人民英勇抗战,以开创新生活为原形的传记,讴歌党和国家的篇章,文革过后,对于文革时文化人艰难生活的再现,海峡彼岸三毛的游记,金庸、琼瑶和如今的“80后”,中国文学的流行趋势向顺着这个脉络慢慢改变着。
从唐代开始的“虚构文学”到了金庸、琼瑶那里飞到了另外一个高度,逐渐偏离了现实的轨道。恐怕他们留给现代的最大意义就是捧红了一批又一批年轻演员。完全无从谈起的故事,开始让读者习惯于脱离现实的阅读。男孩子丢开课本,拿起木剑,满心期盼在某次回家路上捡到一本武功秘笈;女孩子丢开对父母的承诺,痴痴等待一个会承诺她永远幸福的人带她远走高飞。由虚构文学延申到现在的一个流派即为“穿越小说”,用现代人的思想去描写古时候的事情,极尽搞笑之能事。看过以后连主人公的名字都没有印象,也不知道它除了那些拙劣的故事处还想表达些什么。
唯美是属于年轻人的。一群帅哥美女,纠结不清,结局不能圆满;小说里的人名不像人名,爱一定要爱错过,恨一定是因为爱过;越珍惜的失去的越早;一定要突显时间的沧桑感。郭敬明被视为其中代表,他的“45度仰望天空,然后泪流满面”,开创了所谓的“忧愁文学”。
在我看来,如果一篇文章或小说写出来如果没有它的意义就不能算是文学作品,写的再好,文采怎么出众,也只是一些词语的堆砌。文学,是要给人看的。文学,不只是一个人的事。那些精彩,也不应只是一个人的精彩。一部小说,在描写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之外还需要些别的,它可以唤起人们某些认识。
先哲王安石曾说过:务为有补于世。
文学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学问,更应该是一种对于人性的探索。文学即人学,爱与恨这些情感只是显性特征。而内在的,真正能够反映人们生存环境的部分,才是真正该去积极研究的内容。
已故的导演谢晋说:“电影的最高境界,不是在电影放映时赢得热烈的掌声,而是在电影落幕很长时间后,从观众席传来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