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题记
当我们背井离乡,四海为家的时候,再读《乡愁》这首诗,已经能够懂得诗里所蕴含的那种浓浓的愁苦;再看见“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时,又有几人能够忍住夺眶而出的眼泪呢?
余光中老先生虽身处台湾,但心中一直牵挂着在那头的大陆。他曾表示:“每天在学校办公室,望过去就是我熟悉的故乡,我要庆幸,自己不是住在台东,不然对的就是太平洋,我又不要看美国,有什么用呢?”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不仅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他自己甚至是万千海外游子的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余光中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作品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每每读到他所写的抒发自己乡愁的诗时,仿佛眼前有一位白发老者面朝祖国,满怀思念地,用嘶哑却又不失力量的声音缓缓朗诵着这一首首诗。余光中先生曾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亦说:“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在《乡愁》中,余光中先生将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一枚小小的邮票,却承载着浓厚的乡愁,正如杜甫曾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张邮票,一封家书,或许对现在处于信息高速化的时代下的我们来说,已经不需要了,因为在网络的不断普及下,人们已经可以通过电话、手机、视频通话来缩短空间距离,可在杜甫、余光中当时所处的年代,却是现在的手机、电话远比不上的。
余光中老先生不仅在心中思念着祖国,并且在行动上,也无处不体现出他的爱国。他在海口演讲时告诫,台湾应为中华文化做加法、乘法,而非减法、除法,不要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这一番话,不仅批判了当时国人崇洋媚外,不屑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抑或是排斥国产品牌的现象,同时也体现了余老先生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余光中老先生为海峡两岸的青年举办题为《中国诗歌的天人合一》的专题讲座,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信心拈来,娓娓而谈,让海峡两岸的青年们深深体会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和深远。
余光中先生并没有像抗日战争中的那些英雄,用子弹消灭一个个敌人来展现自己的爱国之情,他是用笔在奋斗,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呼吁人们重视并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回报、来感恩这个曾经养育过他的祖国!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份情感,我们后人才能够体会到余老先生作品中所蕴含的魅力,因此,我们应该对像余老先生这样的人抱有更加崇敬的态度,并且应该感谢他们能够让我们体会到这样一种情感,并且使这一种情感得到更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