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愿意对别人说我喜欢余光中,尤其是和同龄人。
大部分人,对余光中的认知,都仅限于《乡愁》。按理说,一首诗脍炙人口,在文学上定有其可取之处——可偏偏我从未觉得。也正是这首诗,让我对余光中的了解,迟了很多年。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想当然地认为,他无非是用一首很有时代感的诗,迎合了读者的心意,这也是学这首诗时,我身边多数人的感受。
但我错了。
记得后来读到一篇余光中写爱伦坡的文章,所展现的浓郁的浪漫气息让我惊讶。爱荷华的土地,让文章有了浓郁的西式气息,带着那时几乎所有中国留洋诗人特有的气质,向我扑来,一瞬间,让我猝不及防。我明白,我爱上他的叙述了。
他的特点,多变,却鲜明。从竭力主张西化到回归本土,他总是那样的特别。
关于这点转变,他自己也曾说过:“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读多了余光中的作品,便又发现了他的两大特点,即常会提到历史和难以掩盖的愁。
在《风吹西班牙》中,余光中把西班牙苍凉的历史在寥寥几行中写得震撼人心,淋漓尽致。他仿佛是让历史带上了情感,带上了沧桑,展现在读者面前,细腻却不失大气。
真正让人难忘的,还当属他在文章中常会带着的一抹乡愁,挥之不去。在美国,在台湾;听雨时,出游时。
他会在整篇文章中营造出浓浓的氛围,最后,仿佛是那愁自己按捺不住而偷跑了出来。
我的最爱,非《听听那冷雨》莫属。它整篇带着一种丝雨的细韵,翻着书卷,仿佛自己的周围,也是湿答答的一片,点点滴滴,淅淅沥沥,滂滂沱沱。古诗被隐隐融入文章,淡淡展现出来。三次听雨,亡宋之痛,亦是思乡之痛。愁,就这样随着雨中的青苔,湿哒哒地渲染着,蔓延开来。
怎样的感情,可以让他诗诗句句不忘,怎样的感情,可以让他篇篇章章惦记。
那时,他不能回来,他只能在厦门街,寻找厦门的安慰。
我常常有一种感觉,他的文字,并非用笔墨写成,而是用从笔尖流淌而出的乡愁。
他思念了很多年。
太多的人在读过他的文章后,留下堆砌辞藻的评语,更多的人从未对他有更多的了解。
我知道,我不必对此不满,因为他不需要。
永远的余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