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圣贤总乐于追求纯简的生活。西窗阁下一书案,恭恭敬敬地坐罢,便是走进心中乐土的开始。轻抚书卷,扑面而来的书墨香充盈了整件陋室。字字句句,细细品味,读书者欢愉无比,虔诚无比。于贤者,读书,是一剂灵药,使时光知味、岁月沉首。
我喜欢在阳台看书,泛黄的书页也染上一层碎阳,拥一怀暖阳,在喧嚣浮世中,也能有属于自己的宁静。看书追求的是一种意境,就如“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在自己的内心能有着像净土一样的天地。书能净化心灵,就是如此吧。
夜深人静时看书也是我一大乐趣,只有那时,才能褪去心中的浮躁,静静地沉浸在书海中。有些昏暗的灯孤独地摇曳着,窗外的夜空在我的书桌上投出一片阴影,我仔细地辨认着厚厚的书里的文字,夜晚的宁静中,似乎只有我翻书页和写字的沙沙声,颇有种“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气势。
我最先接触的是纸质书,清脆的翻书声奏成了多瑙河边的乐曲。我听见了远古星火燎原的声音,野草发出的“噼啪”响声,我们祖先播下种子;我听见了黄牛悠长沉稳的脚步,它们跟在农民身后犁田;我听见了李白望着蜀道发出的叹息;我听见了辛弃疾那一场金戈铁马、铁骑刀枪的旧梦;我听见了元朝渔人与樵夫的欢笑——渔得渔心满愿足,樵得樵眼笑眉舒……四大名著演绎着纠缠不休的压迫反抗、爱恨别离。救国革命、抗日战争波澜壮阔,在开国大典上,毛主席不卑不亢的宣告让东方的龙鸣再次响彻世界。在一长段时光中,指尖所触碰的文字流进心田,在自我独处中却不孤独。曾经读到深入我心的文字,心中难免窃喜,会忍不住一遍又一遍抚摩书卷,赞叹着轻薄的纸张竟有暗流涌动。也许只有呈现在纸张上的文字,才更令人珍惜。每每品味,总觉字字珠玑。那样的欣喜,是读书的满足感流溢心扉,是与诗人心意相通而带来的无言慰藉。手捧一卷沉甸甸的书,是一种力量,助我跨过无数岁月的阴霾。
等到再大些,碎片化阅读吸引了我,繁忙的课业让纸质阅读进度一再拖慢,甚至我有时忘了内容得从头再看。碎片化阅读方便而且简短,而我开始关注更多的国家时事,在光明日报网、人民日报网里,许多时事有不同角度的分析,知识开始与时俱进。正如杨绛所说“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读书,实实在在地纯净了我,也总让我觉得,我在世明明仅有十几年的光阴,却好似已经活了好几辈子。无忧无扰,捧起一本好书来读,如一杯香茗品味于唇齿之间,实在是一种清福了。
眼睛追逐文字追得累了,便合起书放在膝头,仰起脸,侧耳倾听浅唱低吟的蝉鸣。
末了言,读书实在是一种清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