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热血来,两袖轻风去。
生命漫长历程中,多是繁星点点,多是沙粒沉沉,多是流水凉淙。而其中耀眼的星,沙丘的岩石,湍急的瀑布,只是少数。多的,还是生活中的-抹平静;多的,还是不逐名利的淡泊。
古有包拯,黑脸公,白心汉,贝为民,不攀权贵。他所做的,只是一个清正廉明的廷宫应该做的事。凡事只为民,在百姓被乡绅鱼肉时,他禀公执行,面对权贵的求情,他绝不手软,总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在他这里,行不通富贵易人,只有明察秋毫。包拯的为民所做,可谓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文人高雅之士,从不拘泥于眼前的苟且,他们所追求的,是内心的高尚与崇高。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是我们所能领悟到却很难做到的。这便是淡泊之士所想与浮世之土所想,做一个对世态淡泊,不急忙与流年的普通人。
要淡泊利,更要淡泊名。当代大师季羡林,被我们称作文学泰斗,国学大师,但他本人对此毫不在意。他所追求的不只是物质上的财富,更是精神上的升华,他爱文学,但更爱淡泊名利的文学。他一生都不逐名利,潜心修学,真不愧是当代文学界的典范。他有老师,但他的修学精神则胜过他的尊师之情,有了问题总会究到底,有了不同的意见总会辨别明析,他就和古时的亚里士多德一样,有着平谨的学习之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季羡林大师教会我们生命中尤为重要的一课。
恍惚间,我看见塞外骑着青牛缓缓远去的老者正陶醉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看到了稷下学宫中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我更愿看到楚河,上鼓血而歌的隐士,陶醉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才是我心之所想。
人一生一世,要明白懂得些许大义,但我更为认知的则是要有淡泊之心,淡泊不只是二字,更是它所包含的蕴万物的精神。像包拯,淡泊利;像季羡林,淡泊名。名利双收并不是目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也许是对淡泊二字最好的诠释。
我始终铭记:“淡泊之想,吾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