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尘清水,走马千年,泱泱中华,风物无边。传统文化,是百家精神衣钵相承、争鸣斗艳;是民俗风情各具姿态,皆有其味;是物质遗产秀于百卉,历久弥新。这般璀璨瑰宝,若问如何相待,必然“传”字当先。
习总书记有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传统以千年积淀,将文化与诗意厚植于中华儿女的每一寸血液中。传承传统文化,坚守民族之根魂,让我们将绿酒黄简薪火相传,万古长青。
酒绿简黄,滋润如甘霖。楚辞汉赋、建安风骨、唐诗宋词、明清元典,源远流长的中华经典数不胜数,博大精深,给予每一个儿女美的艺术和炽热的温度。因为传统,我们知晓元日除岁换新桃,玉蟾团圆桂花香;我们听闻盂兰盆时驱鬼傩,重阳登高遍茱萸。无论何时谈及文化遗产,我们脑中迸发的会是余音绕梁的京剧昆曲、精致细腻的青花瓷、桃花扇与红纱灯。更有从《世说新语》中“千里莼羹,未下盐豉”到明朝徐渭“茶宜精舍,云林竹灶”的舌尖满足。传统文化以其古朴姿态,荡涤千年历史长河,为我们带来无可估量的诗意与情怀。作为中华儿女,我们理应坚守,理应传承。
酒绿简黄,谁为薪火传?反观当下,透过物质膨胀的轻薄面纱,我们窥见的恰恰是文化的贫乏和诗意的溃败。当韩国本土申遗端午祭成功,当皮影戏已成为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文人万般吟咏之琴已不为我们所知,当提笔忘字正充斥人们的日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情人节的鲜花和圣诞的欢乐中警醒反思。传统文化的背后,是否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已经逐渐淡化消弭,有的只不过成为了饭后闲余的谈资说料?是否古人“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空惆怅,谁复吊沅湘”的伤感预料已经变为凄凉的事实了?
此时,传承已刻不容缓。“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传承传统文化,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不浮于表面,用真心去体味、铭记,使中华无价之瑰宝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社会也要坚守文化精髓,以不同形式百花齐放,形成如《百家讲坛》、《见字如面》等一批高质量、高内涵的文化精品。守住根,传其魂,让传统屹立与历史流光不倒,俯瞰未来。
传承文化传统,坚守风物长情。让我们于纷繁中叩问民族心灵,寻得人性纯甄,便如一朵墨梅,静静绽放于生命的绢帛,自守一处高洁。待酒绿简黄,薪火不灭,便可见华枝春满,天心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