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杀不死你的,都将会使你更加强大。
——题记
《哈姆莱特》中,有这样一句话“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最近在读相关书籍时,对此我的感想也颇为深刻。按哲学上的话来说,那可以浅薄的理解为,人究竟是什么?
对于人性的探讨,自古以来便存在。先不去谈哲学中那晦涩难懂的亚里士多德,人是社会性动物,还是柏拉图提出的四主德,单单从文学作品中,我们便可窥探一二。
首先,我认为所有文学作品的辉煌之处都在于人与命运搏斗时那不屈的生命力量,那永不服输的信念,与不可抗争的命运搏斗中所散发出的人性光辉,这是文学作品永恒的歌颂主题。从《希腊神话》中便足可见人们对于这种光辉的赞颂,以及对命运的理解。于此,浅薄地谈一下我的看法,人们创造出了命运三女神,她们掌管人和神命运的一切,甚至是众神之王宙斯,然而她们仍然是在众神之王前卑躬屈膝,态度尊敬,我们是否可以将其理解为,在那个时候人们既畏惧于命运那将人操控于掌心无可改变的力量,却又永不服输,总是相信有一个人能够突破命运的桎梏,改变自己本来或悲惨或不幸的命运,这种在命运前散发出人性光辉的歌颂,从那个时代,或许更早便开始了。
然而在当今流传于世的多数名著中,对于人性的歌颂似乎从未停止,无论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是失败还是成功,总是会给人以极大的触动,《巴黎圣母院》中那个丑陋的人虽耻于自己的容貌,但他在面对扼住咽喉命运无情的铁手时,因奋力挣扎而迸发出的火花那么明亮夺目,即使之后仍是悲惨的结局,那挣扎的身体渐渐变缓,那一时刻的美丽啊,湮没了他相貌上的丑陋。世界的本源实际上是火与水,水是静静流动的永永无止息的命运长河,那么火就是这幽涩冷凝的水中迸发出的璀璨。大多数的人生便是如此,生活对人向来是残酷的,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这或许是那些意志坚定的人一生的写照,诸如司马迁,贝多芬,保尔柯察金,然而命运终归会牵扯着这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堕入生命的静河。生命之河断流,但无法抹去那曾经一闪而过的惊艳,这或许也是文学歌颂生命的原因吧。
生命本来应该就充满着光和热,你尽可以毁灭它,但不能够打败它。正如尼采那句“凡是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为强大”。生命的美丽与意义不仅仅限于文学,愿吾辈能突破个体的局限,拥抱更加广阔的宇宙。青春正好,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