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流行起一个词叫“空心病”,意指那些内心常感空虚但生活仍然忙碌的青年群体。娱乐时代,“空心病”并不少见,我们每天忙着在网络上接收各种新奇的信息,忙着用刷视频来满足近乎焦虑的快感渴望,殊不知这些所谓的忙碌将心灵套上枷锁,偷走了向上的灵魂。
人们对新事物、新思想总保有一颗好奇之心,却总忘记好奇的事物须通过个人的探索发掘才能从中得到真切的满足感。网络娱乐可以承载无数的好奇心,却也随之充斥了不尽的猎奇,将个人的探索欲引入歧途后,再用“信息茧房”将其囚禁包围。当青年人一头扎进这种病态的满足感时,殊不知已经被大数据绑架,视野被局限在狭小圈子中,忘记了接收好奇事物的真正初心,更无法从探索中进行思考,充盈自己的内心,而仅仅停留于快感的浅层表面。
特蕾莎修女面对浮华的美国发出慨叹:“美国是我见过最穷的地方。”那时美国人都沉溺于欲望与享乐,摒弃青年人读书、思考的行为,表面上灯红酒绿,繁华似锦,灵魂深处却仅留一具没有思想的空壳,精神之荒漠在无尽蔓延。揆诸当下,当人们都做“低头族”,都患“空心病”时,真正的思想之声又在何处?我们呼吁放下手机拿起书本,实则放下的是空虚,拿起的是真正对思想有提升作用的精神宝库。青年群体初入社会,所学习的不该是那些没有经过深层思考,没有经过时代或精神沉淀的娱乐性知识,而是那些可以启发心智,可以改变自己甚至改变世界的沉甸甸的知识。学习提升的真正乐趣不仅仅在于过程是否快乐,更在于学到的东西是否能真正满足灵魂向上的需求,如果仅仅满足于一时的“奶头乐”,那么思想灵魂也会变成嗷嗷待哺的小婴儿,不能决定自己要走的方向。
面对不可避免的网络娱乐,我们要做到娱乐与思想的调和。调和不是偏向于二者中任一方,也不是做到二者的绝对平衡,而是让娱乐回归娱乐,在充分判断和思考的前提下谨慎对待,以参与者而不是狂热者的心态加入娱乐。在灵魂深处仍需开辟一隅绿洲,去承放我们宝贵的探索欲和精神需求,在娱乐时代不被其所绑架,让思考回归自由,让灵魂冲出桎梏,这样思想才会有高度,生命才会有勃发。
正如鲁迅所愿:“青年人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灵魂的归宿不该是网络娱乐,青年人仍要走出幽禁,拥抱思考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