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和一个朋友聊天时,他告诉我文字是没有语气的。我起初还没有太在意,后来突然明了。
从古至今,文字有着举足轻重的重量,于个人,可以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于国家,能够谱写史册,供后人学习。文字,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人们可以记录当下所思所想,也可以表达自己看法,《诗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文字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我和朋友的聊天总是一句一句的,每一个字都是由电流一点一点构造起来的,冰冷而不富有感情,句子表达的意思总是事倍功半。聊天还真是费劲,搞不好一会两人都可以隔空打架了。
那天,我和同学讨论一个问题。我把问题抛出去后,问了一句“你是个什么态度”,朋友突然生气,还把我弄懵了,不明白怎么回事的我,赶紧道歉,虽然我也不知道自己错哪里了,但目前只能赶紧道歉。真是可怕!
事后我才弄明白,我只是想要知道他对这件事情的态度。但在他看来,这无疑成了一句质问的语气,难免会不高兴。文字不比一句话,有着语调和语速的变化,听者不容易理解你的意思,难免会出现分歧,如果两个人能面对面地谈论这个问题,一定会好很多。这也就是文字的局限性。
高二上学期上语文课,班上有同学不认真听讲,语文老师就说:“你要是再不认真听,我就罚死你!”这句话看着不好听,可如果搭配上语文老师开玩笑的语气,却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还真是美事一桩。如果只是文字,就会让观者感到不安,会认为这位老师太过严厉,太凶了。你看,这么一句话,在不同的语调支配下,形成了两种反差极大的看法。这不就是文字的局限性吗?
这时有人就会提到标点符号,我想说,即使加入标点符号,对于情感的表达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强,但依旧逃脱不了文字的局限。我们对于历史的了解,总是通过阅读史书典籍等文献来了解,对于秦始皇的了解,也只局限于文字方面,无法深入,这也就出现了对于秦始皇不同的看法,有人赞扬有人贬低,可对于历史的真实模样,我们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不同的人总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作为高中生,应该发散自己的思维,对文章理解要多面化,不能局限自己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