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会想,偌大的中国,为何产生不了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师。与日新月异的经济比起来,我们的文化似乎更喜欢悄悄地躲进不知名的角落里,默默无闻。究其原因,是我们一直把文化当成了一种生存发展的工具,而忽略了对它纯粹的心灵追求。
凭借着四大发明,古代中国文化扬名世界,我们承认这是古人以文化为功用的成果。但近现代以后,我们对文化功用观念的因循守旧却阻碍了文化的发展,使我们被西方先进工业国远远甩在了后头。当蒸汽机车滚动着巨大红轮在纵横交错的铁路上驰骋西欧大陆时,我们的富贾还在坐着人力三轮车悠闲地抽着旱烟。当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等科学理论被相继提出时,我们的儒生还在寒灯学八股,梦想着一跃龙门。把文化当做一种工具,永远只能发明出一件件单一的物品。这就是中华五千年,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没有过跨越式的发展的原因。只有对精神价值本身的纯粹追求,才能使这种文化独立于功名利禄之外,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术,并不断地被探索和发展,造福于人类。
然而放眼现在的中国,文化功用的价值观还是主导着多数人的精神生活。在应试教育制度的高压下,广大学子逐渐失去了对学子纯粹追求的兴趣。他们为了追求高分,不得不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他们必须对各种题型无比的熟练,才能在考试中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满意的成绩。大家都说:“中国的孩子缺乏想象力、创新精神。”我想,在这种抢时间的麻木训练下,缺乏创新精神也是正常的。
就我个人的观点,高考制度导致的另一后果是理科生对文学史识的缺乏、文科生对理化知识的空白。钱学森曾说过:“搞科学的人应该懂些文学艺术,这样才能把科学搞得更好。同理,搞文艺的人也应该懂些理化知识。”这句话无不道理,就搞科学的人而言,懂些文学艺术,有利于他们拥有基本的鉴赏能力,发掘自己的灵感。其次,了解民生的疾苦,关心百姓的最迫切,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科研的方向。当然,对高考制度缺点的批判并不表明否认它。就我们目前的国情来讲,高考还是最为公平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我们所需要做的,是通过不断改革,让它变得更灵活、更完美。
除了教育之外,我们日常的精神生活也到处充斥着文化功用的低级趣味。如电视媒体的一切文化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书店中的励志故事大多是编造出来的、青少年热衷于追星等等。更有些各种各样的丑闻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之感到汗颜。过分追求文化的功用,使我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空虚,使我们离文化的纯粹追求越来越远。
中国要真正成为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大国,就必须改变民众的文化功用价值观,更注重纯粹的心灵追求。在我们的文化取得跨越式的进步之时,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