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关在学校,除了讨论学习,我们还回忆以前。从中我发现了一个很奇妙的现象。有人忘记了曾经刚刚获得便已失去的希望,却能清晰的描述校园里一架紫藤随风舞动的声息。曾经的悲欢喜乐被流沙所吞噬,在其表面连微小的气泡都留不下,罔顾那时的“自己”
所以我在想,年幼,甚至年轻时我们的情感最后薄弱如山岚。回首时就再无观赏的风景,徒留一缕淡色的光。新故相推,日生不滞。那倘若我们的记忆全都没有情绪的温暖底色,那么我们本身究竟是人人皆有的知识拷贝,还是《1984》中只能窥见一小块天空的平民?
但是我相信不会的。有些记忆不携一丝杂质被关在不见天日的箱底。或许是种自我更新与保护,因而我从未为此悲悯。它们哪怕存在,也只是更委婉,更含蓄。站在新与旧的悬索上,绝望的或许从回忆里找到希望,灵魂迷茫的或许从回忆里找到初心,当然,也有人在回忆里什么也找不到
所以我理解“何似在人间”的歌咏。至少我们在这里,太阳强烈,灯火通明的城市,下一秒的某个抉择会分生出无数变化与未来。“佛系青年”看淡世间,我真心钦佩。但青埂峰之路难寻。我更愿意在人间行走,哪怕只有一个看似单调的场景。每到晚上的学校,就成了光芒与日落,人与时间搏斗的战场。光阴的箭矢射中了目标也离了弦。有人行色匆匆目光凝重,也有人无所事事昏沉终日。众生百态一一铺展,人类的悲欢在这里相通,看见的或许比学到的多得多。但印象如此,结局却无法断定,这才是记忆的魅力所在。
人的一生并不漫长,只等价于你所失去的时间与留存的记忆。而唯一有挑战性的世界,是尚未拥有的世界。我们会打开门,沿着无限延伸的台阶追寻记忆与温暖。它牵着你走向黎明里新的门,所以我始终坚信长夜有尽,白夜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