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曾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关系的总和。”在人生的旅途中,自我与家庭、社会的冲突不可避免,如何在错位中寻求和谐,这是一道不可回避的简答题。
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凶猛的野兽而聚居生活,极大提高了生存率。在现代社会,人类延续了群居性,每个人都像大陆的一部分连接在一起,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由此造就了分发复杂的关系网,人们分工协作,亲密有爱。正如世上没有一片雪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人生坐标,有着对未来不同的期盼。但在这种情况下,完全的独立和自由如天方夜谭,自我的渴望与家庭社会的束缚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
在这种冲突下,必然存在着许多不良的影响。在小学,你想和一个志气相投但学习成绩不好的小孩子做朋友,但你的妈妈带着有色眼镜坚决反对你和“坏孩子”来往;在高中,面临文理分科,你欣赏文科的多情,但你的爸爸却告诉你学文科没用,学理科以后好就业;到了高考后选择专业时,你想弥补文理分科的遗憾,满怀对中文系的无限憧憬,但你的爸妈却来交了一盆冷水,熄灭了你心中的火,告诉你要选择金融这些收入多的专业。但父母不知道的是,你心中始终有一团阴霾飘散不去。近些年来,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大学生选择重新高考的新闻,其中不乏有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可能许多人评论他们“傻”,但我认为他们富有勇气,虽蹉跎了一年时间,最终寻回了自己的初心。
萨特曾言“他人即地狱”,但外界并非一无是处,只是处理的方法不太恰当。我们应具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并不意味着独立、自由与群体是二元对立。群体与个人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当我们在面临艰难抉择时,不妨询问他人的意见,放下主观立场,从他人的角度审视、思考,或许在不经意间拨开云雾见天日。
反观当下青年,多少人不肯努力上进,嘴上时时喊着阶级固化当作懒惰的借口。他们隐藏了理智,一味对社会恶语相向,其背后反映的则是心胸的狭窄与敬畏的缺失。唯有对社会时时保持敬畏,坚守本心,才会飞向理想中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