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80%的故事都已经拍过了。
——昆汀·塔伦蒂诺
这是一位美国的电影导演说过的话。仔细想想,的确是这样,而且并非只有电影是如此。
人类文明已有千年历史,一路走来,不乏创新。无论器具、文化抑或是制度,一切都在变。农耕的出现给人类提供稳定的温饱来源,电气时代的到来则让人类在黑夜中也能看到光明。不断涌现的创新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新的世界里大放异彩。可以说,我们今日的生活,以及触手所及的一切,都离不开改变与创新,
到目前为止,《泰坦尼克号》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其实这个故事本身,不就是一个老套的“youjump,Ijump”的大难临头的唯美爱情故事吗?况且这已是《泰坦尼克号》第五次被拍成电影,为什么人们依然热情不减、蜂拥而至?仅仅是为了一个简单感人的爱情故事吗?自然不是。吸引人们的是它的演绎方式,它的特效,它除了爱情之外表达的东西和思想,这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高尔基说:“保守是舒服的产物。”的确,人想要不去冒险,不去探索与改变,最好的方式恐怕就是保守,遵循前人的老路,方便了自己,也想必不会出太大差错。
其实我想,舒服只是其中一点,保守的原因不仅仅是不想改变,更有不敢改变。一直以来,“惯例”都被自动定义为规律,是人们乐于遵守并且相信的东西。因改变而失败的例子实在太多,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千年的历史,封建王朝的统治似乎成为永恒,其间有多少次有多少人想要改变,最终不是失败,就是又走回一人统治天下的老路。改变很少,只是徒增鲜血与死亡。缺乏远见的人们最终可能更愿意以“舒服”来求得眼前安定,成为保守的代表。
然而历史进程最终证明,这样的保守,只能谋得某一阶层短暂的舒服,在更远的未来,保守终将被打破。
中国的封建王朝流传到清朝,“闭关锁国”的安逸保守之下,终于寸步难行,外患未定内乱又起,传承千年的体制最后的结果是覆灭。
法国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我死后,那管他洪水滔天。这位贵妇人虽说是有名的超级拜金女,吃喝玩乐花的钱比军费还多,但还是有些先知先觉的。果然,就在他们死后不久,大革命的滔滔洪水将法国社会冲了个底朝天。
短暂的“舒服”,终究会被时代唾弃,成为真正的“不舒服”。改变与创新,是历史的必然。何况还有一些先知勇于进行变革呢。
启蒙运动的灵魂人物卢梭的母亲死于他出生后十天,父亲也在童年时抛弃了他。由于家境贫寒,他也无法接受系统教育,只能四处流浪,甚至曾被通缉。这些悲惨的经历让他看到了藏在经济繁荣发展的阴影下社会根深蒂固的不公平,几乎直接导致了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倡“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呼唤民主改革。
看见了不舒服,创造了新世界。
我们生活的世界一直在变,如同机械内部大大小小的齿轮不停旋转,没有人能够阻止这种变化,没有一劳永逸的“舒服”。社会总是在“舒服”与“不舒服”中螺旋式上升。想要永久“舒服”必定导致保守。变,才是常态。永远变化,一直鲜活。人活着,就是要改变世界。
也许很多年后,《泰坦尼克号》会被第六次翻拍,到那个时候,这个世界也许又是另一个样子,你难道不期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