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词,两个字,九个笔画,却承载了多少的荣耀与沉重。历史是几千年的往事,是几千年里的炊烟袅袅和戎马倥偬,更是凝聚几千年智慧的一面镜子,借着时代的光,照彻前方的路。
中华民族大概对“历史”二字不会陌生。每一个华夏儿女在想到近代以来祖国所遭遇的一切时,都会燃起满腔热血,燃起家国情怀。但是在家国情怀的表现方式上,却出现了差异——有人只顾表示愤怒,在往事已过去多年后仍满怀仇恨情绪;而另一些人,则将历史作为一个警示,思索未来的发展之路。
前者将历史当作了记忆的负担,而后者,则将历史当成了未来的启迪。相形之下,不难看出,后者的态度,更为积极,理智。
将历史作为负担的那一些人,除了徒增烦恼,传播消极情绪,还能干什么呢?一味地追忆过去并不能重现往昔的荣耀,一味地追忆过去也不能保证过去所遭遇的困厄不会再次降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曾经说过:“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是空谈道德。”同样的,将这句话从“道德”迁移到“历史”,也是适用的。历史,不应该被狭隘地空谈,当作沉重的包袱。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即“鉴之”——怀着平和、客观的态度,汲取经验与教训,调整发展模式,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而心平气和地接受历史,借鉴历史,并不意味着忘记历史,相反的,我们能够更客观,更正确地了解它,铭记它。
我们现在所行的每一步路,都是踩在前一步路的脚印之上的。前一步的错失并不可怕,只要适时调整步子,下一步仍然可以迈得顺利稳当。真正可怕的是被前一步的错失遮蔽了双目,不去调整步子,到最后落得步步皆错。
而此处的脚印,此处的历史,早已突破了后来宏大的概念,真真实实地落到了每一个人的头上。家国悲欢相连,家国历史相通,而当个人的前路能被历史照亮,国家想必是前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