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都曾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也都曾繁盛一时,然而,时光荏苒,岁月流逝。前三个文明古国都已然或化为灰烬,或在泥土中变为废墟,只有古老的中国至今依然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为什么是我们,为什么只有我们?在今天,21世纪的华夏子女以及全世界的专家学者一直在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论自然资源与条件,我们不如古印度;论法律发达程度,我们不如古巴比伦;论商业发展,我们不如古印度……但终究我们还是有一个优势的,这并不是物质或自然条件的优势,而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心灵深处的力量,支撑着我们走到了今天。那就是中华民族对孝道的坚守,不管历经何种风雨,经历何种沧桑,“孝”作为一种民族特色,一种文化符号,深深烙印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历久弥新……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能历经5000年不绝肯定是个奇迹,但我们不相信奇迹,能走到今天也不是奇迹,而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孝,就是我们的信仰。
孝,究其本质事对过去经验的尊重与继承,是对前人精神财富的珍惜,使民族的发展不盲目,有方向。被生育的人一定要对生育自己的人有所亏欠,并要赡养;尊敬;顺从养育自己的人,这就是汉文化的公理,也是西方文化所不具备的。中华民族选择了孝道,而这也为中华民族带来了5000年来社会的稳定与传承。因此,在我们的《诗经》中,也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公理:“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在新时期,在21世纪弘扬我们“孝”的传统美德呢?我认为最重要的这是内心的尊敬与服从。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即“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所以,孝不仅只是停留在“侍养”更要有内心的“尊重”,要从内心做起,这既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更是对前人经验的保护,对历史的肯定。
但,我们也不能盲目的服从父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要相信并服从父母的所说所为,因为他们是为我们好,希望用他们的经验帮助我们,这些经验,往往也是经过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的检验,是真理。但若他们所说的与现实不相符,也要等父母说完,礼貌的提出不同意见。这既是对“孝”的传承,也为“孝”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使其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