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西方著名哲学家帕斯卡尔如是说。每个人都有思想,就会产生不同见解。厚重的历史总会给予人类一个权威,权威的理论成为了金科玉律,如果无人质疑,进步从何而来?所以敢于质疑是进步的必经之路。
回首历史,怀疑精神,不畏权威是进步的动力。宋理学家程颐说“学者要先会疑。”张载说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样也是权威的象征,对书中的内容奉为金科玉律,不懂得检验,便一股脑儿地相信着,只是有信而已。沈括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与动力。对地球的认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布鲁诺坚守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即使被教会的火把他的人焚毁殆尽,他的声音也一直在高喊着真理。伽利略著名的斜塔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他对亚里士多德的怀疑的有力支持。诸子百家相互怀疑,相互切磋,才有诸子百家思想大繁荣之景,才有今天一部部不朽的名作《墨子》、《庄子》、《论语》等等。
敢疑精神,是真理的发现的导线。黑格尔说过“错误是到达真理的必然环节”。错误从何而来,自然在怀疑中孕育出来,在检验中诞生。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是物理学之幸事。普朗克将牛顿经典力学奉为神明,1900年发表量子理论,却认为这违背牛顿力学,不久后取消发表。爱因斯坦后来利用这个理论提出光量子理论。普朗克与爱因斯坦年纪相差不大,如果普朗克敢于秉持怀疑精神,继续研究下去,光量子理论的提出者也会改变。“本初子午线位于英国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的零度经线上”这是教科书我们曾摇头晃脑死记下来的理论。但在今天“GPS”遍布的时代,人们发现那并不是本初子午线。零度经线真正位于格林尼治公园东边距离天文台101米处的一个垃圾桶上。看似颠扑不灭的真理,下一刻就可能覆灭不见,在科学的世界,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怀疑的精神推动真理的不断更迭,社会进步,文明不断发展。
敢疑精神是教育的需要。中国教育方式与西方截然不同。新概念作文的评委曾说高中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没有青春活力,死气沉沉。中国教育并不注重培养怀疑精神,而是培养应试能力,使人社会化,成为千篇一律的差不多文化底蕴的人。四方教育中有一个理念是: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井底之蛙的故事在中国只会在课堂上讲一下概要与中心内容。美国有一些小孩却怀疑认为井底之蛙是聪明之人,用计诱骗小鸟把它带出新的天地。培养怀疑精神必不可少,是提高中国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
怀疑乃我辈之需,祖国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