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盼着夜里停电。
因为,这样就能点蜡烛了。
夜幕已降临,没有灯光的晚上,妈妈就会从木抽屉里翻出一包用灰色纸片裹着的蜡烛,逐一点燃放在各个地方,刹那间,黑暗便被光明所吞噬。
记忆中的蜡烛,有着挺拔的姿态,雪白的肤色,当头顶的棉线被点燃时,如珍珠般的泪儿便一滴滴滑下,冷却,凝结,直到生命的结束。
如此容易让人产生无数遐想的蜡烛在我国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最早的蜡烛是由牛油做烛,以苇棍卷棉纸做芯,制成百姓常用的牛油烛的,因此,蜡烛总会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情感寄托者。不说最让人朗朗上口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有张继的“重门敞春夕,灯烛霭馀辉”,杜牧的“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以及陈叔达的“自君之出矣,明镜罢红妆。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这些曾经的烛光,照亮过诗人的黑夜,也照亮过他们的内心。
那时的百姓是可以从烛光里得到幸福的,点燃一根蜡烛,便能驱赶黑暗的恐惧,带来光明的喜悦,他们爱惜这夜幕里的光明。可如今,电气已遍布全世界,黑暗中的光明已变得不如以往珍贵,凿壁借光在今天看来已是笑柄,因为只要你轻按开关,灯光便能让你的房间霎时明亮如白昼。
正如因为灯光的普遍存在,人们不再对黑夜里的光明有所感激,对烛光更是不值一提一样,我们开始对新科技过分的追求,摒弃了所有承载历史印记的古老文明的事情,那些值得让人细细品味的回忆,似乎全在都市的喧嚣中湮灭了。
人们只知道iPhone、微信沟通的快捷,却不知到对千里信封的期待;人们只知道飞往地球的另一端要花费多少个小时,却不知为对方可以把跋山涉水的那份承诺;人们只知道方便面、麦当劳的节省时间,却不知道粮食从种子到成熟之间收获的喜悦……
现代人快了,省了,方便了,于是烛光被搁浅了,人们不再对黑暗中的光明有所敬畏,有所期待,有所感悟了。
我所爱的烛光啊,你包裹了多少代人寂寞思亲时的眷恋,伤心苦楚时的泪水,惜惜相别时的叮嘱,苦苦劝导时的良言,发奋读书时的决心?你的存在,让多少苦苦思念的心得到平复,让多少绝望的内心重燃振奋的火苗?你的无言,你的无私,非但没有让你因此足遍万家,反而令你由灯光所取代。
不过幸好还能在大大小小的商品店里找到蜡烛的安身处,还没有被世人所遗弃。毕竟,有很多的东西,灯光给不了,而烛光却能为你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