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高考语文作文汇总六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语文作文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作文 篇1家教:包拯为它公正清廉,被老百姓尊称为包青天。他担心家人子弟利用权势贪污腐化,因而自述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疫之后,不得葬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铭教:宋代诗人苏武的长子苏迈赴任县太尉时,苏轼送给他一个砚台,上有他亲手所刻的砚铭:“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若予,以此书狱常思生。”
鞭教:岳云12岁参军作战。一次骑马下坡。没注意地形,人马栽进沟里。岳飞喝令按军法鞭打岳云,众将求情不允,责打百鞭。此后岳云刻苦训练,勇猛作战。1134年攻打随州时,挥舞40公斤重的铁锤。首当其冲第一个登城。岳飞教子的原则是:受罪重于士卒,作战先于士卒,受功后于士卒。
名教:1945年,革命老前辈林伯渠6岁的小儿子要读书上小学了。林老对儿子说:“上学,该有个地道的名字,我看你就叫用三吧!”儿子疑惑不解,林老解释说:“用三者,三用也。即用脑想问题,用手造机器,用足踏实地!”
联教: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曾撰写一幅对联挂在堂前。上联:创业难,守业亦难,明知物力维艰,事事莫争虚体面。以此教育子孙后辈要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切不可铺张浪费,追求虚荣;下联: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以身作则,行行当立好楷模。指出做长辈的要时时刻刻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处处做出好样子,成为后辈们效仿的楷模。
章程教:老舍先生的教子章程,一是个必非考一百分不可;二是不必非上大学不可;三是应多玩,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四是要有健全的体魄。总之,老舍先生认为,孩子不必争做“人上人”,虚荣心绝对不可有。
专家分析:教育后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关注人性,关注品德,既严厉又慈爱。
适用话题类型:“家庭教育”“教育与成才”
高考语文作文 篇2真实乃文章的生命,故事编写要符合生活逻辑,而游离生活之作,只会使人不堪卒读,令人觉得写作的幼稚,见出人格的庸俗与虚伪。20xx 年高考,一考生写《 一个山里教师的诚信》 ,其中有这样一段:
时间:傍晚地点:幸福城外的汽车站旁
人物:年轻时尚的姑娘,一个卖莱板的农民。
农民:姑娘,你买一个茱板吧,这是我们山里的木头做的,结实得很,保你用上20 年。
姑娘:你说什么呀!我是大学毕业生,北京大学的。说了你也不知道。我还没有结婚买什么莱板呀!(姑娘转身向村口像在等什么人。)
农民:哦!您是来实习的张老师吧!我就是来接你的校长呢!(农民满脸笑容,姑娘愕然 )
文章一看就不真实,一个北大的学生,怎么会到偏远的小乡村当实习老师?就说有可能,一个有此高尚追求的姑娘,出口又怎么可能这么有失谦逊:我是大学毕业生,北京大学的。而文中同为北大毕业的有高尚追求的校长话亦如此:我就是来接你的校长。话语缺失生活气息。如此游离生活凭空臆造的故事,纵然主题多么深邃宏大,亦是缺失生命力的。
再现生活之作,应有生活的逻辑;而移植名人的故事新编,也应符合历史的逻辑。如《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周瑜说不可能是孙权偷的,他是这样说的:
孙权家中非常有钱,为人也未爽,他不可能去偷别人的东西。倒是刘备最为可疑,如果孙权回宿舍,刘备能毫无觉察?刘备虽不爱财,但可能打牌、谈恋爱等原因急需用钱,而他家中很穷,便只有去偷。
而诸葛亮说不可能是刘备偷的,其理由是:
谁不知道刘备胆小怕事,而曹操同学身强体壮,性情幕灰,咱班上哪个同学不畏他三分。不怕他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副班长孙权。
诸葛亮是刘备的朋友,孙权是周瑜的朋友;刘备胆小怕事不爱财,孙权家财丰厚人豪爽,曹操性情暴庆体强壮:这都是三国故事的真实。这三国的现代版,也应符合历史人物的真实,' ,尊重历史人物性格。如果写成诸葛亮同学性情暴庚,与刘备同学志趣难合,此便是游离历史、胡编乱造的荒诞之作。
高考语文作文 篇3今年六月我有幸参加了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工作,十几天的辛苦换来的是我对高中学生语文作文水平的无限感慨,对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深刻反思。
如今在中学谈写作文,真可谓是学生头痛老师也头痛。学生头痛写无可写,却非得写;老师头痛批无可批,却非得批。最后的结局是中学作文教学走过场。这种现状带有普遍性,从高考的作文状况完全可以体现。笔者有幸参加了今年的高考作文阅卷工作,通过所批所见所闻,深感作文教学的滞后。
学生将平时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完全地带到了高考考场之上,主要来说是四大问题:
(一)审题不清。随着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总体下降,现在的中学生对于作文题的理解很难到位,缺乏想象力。如果说话题作文时代的泛化让人无所适从的话,现在的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仍然审不到题就要归咎于学生的审题能力差了,象今年湖北高考作文的《举手投足之间》有很多离题学生。
(二)文体意识不足。语文老师基本上有此感受,大多数学生在多数情况之下写不出符合文体要求的作文。这种情况逼得高考阅卷竟然不得不淡化文体。
(三)内容空洞、浅薄。现在的学生成长过程愈加单一,于是缺乏对生活、社会的观察体验,也就没有形成较深刻的人生观、世界观。结果作文难现深度。今年的高考作文很多的学生将材料中的问题全部照抄之后再逐一回答了一遍,加了点呼吁凑够了八百字就算完了。平时也不乏生拉硬拽内容的情况。
(四)语言表达能力差。现实教学活动中包括高考中语言驾驭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真是凤毛麟角了,作文语句能写得通顺就不错了,更可悲的是错别字成堆的学生反而屡见不鲜。
这几个问题对于一线的语文老师来说是老生常谈了,很多老师为之也付出了努力,收效却甚微,我想如果导致如此局面的因素不解决难有大的改观。有那些因素羁绊着教学呢?首先是教育制度因素。虽然国家总的教育方针是推行素质教育,但在升学率的压力下我们还是应试教育。学生的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应试上。一味追求方法而忽视能力,把本是丰富变化的语言变成了公式化、格式化的东西。其次是学校因素。为了升学率,急功近利不惜牺牲语文的教学时间让位于其他科目。从高一开始,语文试卷采用高考模式。有的学校甚至高一开始讲高三才讲的专题知识,却不管那是作文训练的关键期。再次是老师因素。平时作文训练较少,甚至一个学期除考试外没有相关训练。教学活动中对作文的评讲草草了事或是不评讲。有的将精力和时间用在所谓的容易见效果的专题上去了。再就 ……此处隐藏1974个字……小萝卜”,这道菜让他的作家朋友赞不绝口。汪老揭秘:因为萝卜嫩,配汤好。“正是小萝卜最好的时候,而且我是用干贝烧的。”
汪老可谓深谙中国厨艺之深味,东汉思想家王充早有言:“大羹必有淡味。”
此菜品里,北京本地产的时令小萝卜为君菜,取其清新嫩滑;来自遥远海洋的干贝为臣菜,取其鲜美爽口;再佐之碧绿葱蒜调色、去腥,几味调和,君臣相佐,共融共生,才成就这至简中存真味的“烧小萝卜”。
其实何止厨艺之道,汪曾祺身为文学大师,想必也将他的写作秘诀移用在烧菜中了。世人读汪曾祺的作品,总有相似的感受:“于寻常中见奇崛。”
因为汪老的作品,初看清淡如小萝卜,未见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之情节,也未见绮丽明艳、华美藻饰之语言,可细细琢磨,这清淡文字中蕴藏的豁达通透的人生哲理,且原是用“干贝”般贵重的风俗人情佐料吊的汤,他以“化骨绵掌”之功将这些脾性不同的元素融为一体,所以才耐读耐品,经久不衰。
你看他写《受戒》,以明海这小娃的视角叙事,描摹的也不过是泥土间的荸荠、绣嫁妆的怀春女子、闪着银光的芦苇,如此寻常淡泊的文字里,容纳的却是士大夫般闲雅从容的人文理想;又如《鉴赏家》,开篇写脆甜的青萝卜、鸡蛋大的香白杏、珊瑚红的樱桃,主人公叶三就携着季节鲜灵灵的水汽走进我们的视线了,看似随意的描摹,却蕴藏哲理:真正的鉴赏家并不是高坐于深不可测的理论故纸堆,而是懂得欣赏生活之美的。又如《熟藕》,那温暖醇厚的风俗人情,包蕴于微火炖熬的甜香熟藕里了。他将情与事慢炖为一锅文字,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想来汪老真是文坛高手,他并不向人们单一说教豁达从容的气度、温暖真挚的人情,而是如画师调配五色,厨师融和五味,将人情美、人性美的理想容纳在苏北乡间那一个个寻常风物里、琐碎事件中了,共融共生、自然妥帖。
这恰似白先勇先生在谈起《红楼梦》的魅力时,评点的那一句:“雅俗共赏,它容纳了至高至深的儒道释的哲理情思,它也呈现刘姥姥进大观园时谐谑有趣的市井俚俗。”我想,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之所以备受国人推崇,就在于这其中蕴蓄的是中国人对文化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襟怀与气度。
当然,五味调和,共存相生,并不意味着损害某一方的本色。汪曾祺的“烧小萝卜”的好处在于,他尊重“物各有性”,既保留了小萝卜的“清”,也以适当比例佐之干贝的“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并不会如《红楼梦》里那让刘姥姥咋舌的“茄鲞”,用十只鸡来配本自清鲜的茄子,佐料太过嘈杂,反盖住了泥土植物的本味。
其实人生也如此,我们在读《红楼梦》、读汪曾祺时,理应学习那种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襟怀与气度。但仍须谨记,无论和外物怎样融合,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我们与世界相融,是为了不忘来路,成就更好的自己。
高考语文作文 篇6编写故事,应有趣味,这样才能吸引读者。如何使故事富有趣味呢?
一曰曲折情节,扣人心弦。文似看山不喜平,故事的写作尤应如此。故事曲折之法,常用为误会法、巧合法、悬念法。如孙正文的《吓死人的三》 :
县委王书记的反庸倡廉报告,足足讲了两个半小时才宣布散会。台下的胡局长屁股刚刚抬起,便望见台上的汪副书记对着自己打手势,神秘地伸出三个手指头。胡局长回家路上心里打起鼓,汪副书记晃动的三个手指头肯定向我暗示什么。王书记在会上着重讲了贪-污受-贿问题,指出全县有数十个科局级千部被举报有严重的贪-污受-贿行为。三天之内向组织坦白交待者从宽,否则将从严处置。胡局长的脊梁上冒出一层冷汗!哎呀,前三天刚收到包工头刘二能3 万元红包,如果有人举报上去,毁了大好前程是小,还得受牢狱之苦。汪副书记的三个指头莫非是指这三点:一是三日前收过红包,二是钱的数目是三万元,三是三日内赶快坦白交待。乖乖,即使三天内如实交代了,不掉乌纱帽就算检了大便宜,别想再向上爬了 胡局长晕晕忽忽刚进家门,电话铃声骤然响起,他颤巍巍抓起话筒,话筒里传来汪副书记的声音:老胡呀,你是怎么搞的,散会时我已经向你打过招呼啦!胡局长急忙说:汪― 汪书记,您能不能让我再想想。汪副书记的声音高昂而又焦急:想什么呀,嘿!我这里三缺一,快来吧。
胡局长的误会,使自己心潮翻滚,忧心忡忡。此误会兴波,展露出受-贿局长内心的恐惧,使文章趣韵绵长,有着嘲讽的力度。
二曰驰骋想像,妙趣横生。让孔子与布什谈论和平之道,让人与牛对话探讨自由之价,以丰富之想像,打破时空与物性界限,使文章富蕴灵趣,表现出厚实的文化底蕴与活跃的思维素质。
魏金树的《 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 ,说的是曹操同学的手机不见了,曹操和刘备、孙权住在一个宿舍,当时只有刘备一人在宿舍睡觉,自然就怀疑刘备了。刘备当时不承认,但刘老师说,不承认就停课反思。最后刘备承认了,可追究赃物时,又说手机给弄丢了。老师说:你回去想想吧。刘备刚走,诸葛亮对刘老师说:按照刘备的为人,他是不可能偷的,会不会是孙权呢?刘老师想起,孙权那天请假去了一趟厕所。周瑜闻悉,说不可能是孙权。诸葛亮说不可能是刘备。两人争了起来。刘老师说:不要争了,周瑜同学去调查刘备,诸葛亮同学去调查孙权。刘老师叫来曹操,将刚才的事情说了一遍,曹操很大度地摆摆手:算了吧,别伤了同学的和气。刘老师不同意:此事虽小,但关系到三国中学的声誉。周瑜、诸葛亮分别对刘备、孙权展开调查,虽无进展,却搞得刘孙二人声名狼藉。后学校要推荐唯--一名重点大学保送生时,刘老师自然就想到曹操,曹操一再推辞,并力荐与他同样优秀的刘备、孙权。此举获得同学们由衷赞叹,唯曹操的朋友杨修在一旁冷笑。毕业了,大家收拾东西,杨修忽然站起来说:你们想知道到底谁偷了曹操的手机吗?人群一阵骚动。杨修掏出自己的手机,只撂了一遍曹操的手机号,就听到曹操身上嘀嘀嘀响了起来― 大家怔住了。
故事演绎三国中学的故事,行文一波三折,趣韵绵长,达到可读性与艺术性俱佳之境。
三曰夸张变形,别开生面。一考生写《 女教师的特异功能》 ,说的是在医院遇到一来自山区的女教师,她在候诊室向人们讲述了指尖渗水患病的由来。她说在自己的家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上课,一天,上课必备的粉笔用完了,就用罐子盛满水,用手蘸了清水,在黑板上写字。于是她和孩子们都习惯了这种奇特的上课方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六七年间,她就这样一笔一笔地教。一天上课,她发现盛水的罐子水漏没了。没有水,怎么办?就在紧要关头,她感到右手指尖往外漏着液体,她惊喜了,是水,有水就能上课,她高声宣布:上课!就这样每当她转身板书时,指尖就会及时渗出水。这样训练出了一批快速思考、计算与答题的小神童。而且,小神童们都被一所重点中学的预科班录取了。女教师的经历讲完了,脸上挂满了泪。大家惊呆了。医生的化验结果出来了,人们簇拥着,一看:这涌动不止的水与泪化学成分相同。医师说: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首例病症,还需进一步研究 医师没有信女教师的自述,而在场的人都知道:那水是泪。或许,有人认为那水是血的一种无色表现。
这故事显然超出现实,但却予人深深的震撼,人们深深地被这位山村女教师的精神震撼着。此夸张的艺术手法.将女教师的崇高精神表现为极至。故事有趣,更有绵长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