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作文

2021-10-18 00:10:08
实用的谈高考作文锦集七篇

实用的谈高考作文锦集七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高考作文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谈高考作文 篇1

昨天回到了自己的母校,由于是高考,学校显得异常庄严和平和。曾经熙攘的小吃街也鲜有人往来。离开几年之后再去熟悉的地方,很多变与不变得东西,都充满回忆的味道。

我找到那家上学最爱去的小店,点了常吃的食物坐下了。迎面来是熟悉的热蒸汽和老板招呼的声响。这不由让我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

当我还是一名等待高考的学生的时候,我把高考看的很重,仿若这是我这辈子唯一的一件事情。我习惯于挑灯夜战,习惯于不顾周围的一切。由于自己的家庭很普通,父母都是农民,所以总是会告诉自己对于高考就是要不遗余力。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像我这样,在十几岁的年纪,便给自己背上了坚硬的盔甲。我自己也是不善于倾诉的人,爸妈也从来没有意识到,我也需要人关怀。他们只知道我很听话,不用多操心什么就能什么都做好。后来,在长期压力下,身体估计也承受不了,我晚睡对它的虐待,终于给与以反击,于是我生病了。

但是,对于如今上了大学并能够继续再学习的我来说,我反而觉得,十几岁的年纪就应该做十几岁的梦,懂事是一件好事情,但是过分把自己困于责任的牢笼中,的确得不偿失。假若没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可能不会对于自己的高考时代有这样的感慨吧。

对比于当初有些稚嫩的自己来说,如今的我懂得,高考的确重要,但面对重要的事情的时候,也需要用坦然的态度处理,以为在你逞能拧巴时,可能会为后续埋下遗憾。你只需要在你觉得神清气爽的时候,全心全意,不用和别人比较什么,真正总是要面对的是自己。

谈高考作文 篇2

与往年一样,昨天高考(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迅速揭开面纱,走进公众视野,成为人们最热烈的议论对象。高考作文的命题,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情怀。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从整体来看,普遍选择材料作文,写作要求也更加开放,除了诗歌依旧不受待见,对文体并没有太多强调,并且通过“题目自拟”来避免主题先行,让考生拥有更多观点自主表达的空间。可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已经将“开放性”这三个字演绎到极致。

太过开放,当然不容易聚焦。话题不聚焦,也容易产生极大的争议性。只要看看网上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的评判,就能感受到什么才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相较于以前有些年份各地高考作文或是“一片诗意”,或是在表达某种“共同价值”,今年各地高考作文堪称风格各异,视角不一。即便是在同题作文中,不同人面对材料,也都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网上看待今年高考作文的声音有着强烈的纷乱感。

举例来说,被全国卷、陕西卷以及海南卷选用的材料作文“举手之劳”,讲的是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顺便将漏洞补好,后来船主给漆工一大笔钱,感谢他顺便补漏洞。并称他在家人出海后,才想起来船上有个漏洞,以为家人回不来了,现在家人却平安归来,所以才感谢漆工。无疑,这样有限的材料,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责任、人性、善良、阴谋,不同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不同的思考向度与价值角度。

类似这样的材料作文,今年可以说俯拾皆是。比如,重庆卷的“拯救冷库工人”,讲的就是肉类加工厂一名工人被困在冷库室,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被一名保安给救了。这个在企业做了35年的保安,仅因为那名被困工人是唯一每天早上向他问好并下午跟他道别的人,那天,他因为没听到他说“明天见”,才寻找并最终救了他。同样,这个事情让人看到的生活,或是一面镜子,你笑它就笑;或是一种偶然,只看到人生的不确定。

横看成岭侧成峰。面对今年高考作文材料铺陈的种种社会情态,社会不同人群很难形成某种趋同的观点视角,这本身就是对这个价值多元与文化多样时代的最好印证。而高考作文,就是一种可以聚拢整个社会不同人群进行观念表达的文化载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你怎么看待高考作文,要远比别人怎么看待更重要。在这样文化价值多元的时代,看待高考作文,也并不在于一定要从中梳理出某一种符合所有人口味的“大同价值”,越是个体的,往往就越是独立的;越是独立的,其实才是真正权威的。那么,现在,不论你是考生、家长(高考)、老师、学者,如何评判今年高考作文,都得尊重自己真实内心,也只有更加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的文化判断,才能让这个时代因为开放而更有活力。

谈高考作文 篇3

20xx年,我从湖北来到汕头。那一年,我在湖北带完最后一届高三,应考学生52人当中,130分(原始分,下同)以上3人,120分以上16人,其中最高分136分。这个成绩的取得,我认为学生的作文起了重要作用。因为根据考后学生的估分分析,至少有4人的作文达到或接近满分,不少于三分之一的人作文超过50分。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够得到大面积的提高,这与我们的精心备考不无关系。

毋庸讳言,作文的分值虽然占到了试卷总分的五分之二,但在实际的备考当中,由于有纲无本,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不少人实际是一种望天收的心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所以费时费力见效慢。作文的备考,实际上成了我们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一个瓶颈。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备考呢?本文试图结合个人的一些实践,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正本清源,明确几个认识

1.区分话题作文与传统作文的异同

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改革,最活跃的是语文。而语文中最活跃的一块应是写作。写作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话题作文的出现,一是作文评分标准的改变。话题作文的'出现从1998年开始(当年要求写一篇关于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题目限定了一个内容范围,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话题),后来逐步走向成熟,20xx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至今还为人们所称道。大家知道,自从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的命题是以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为主,八十年代主要是命题作文,进入九十年代,几乎是给材料作文的一统天下。话题也是材料,但它与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同: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写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它提供的一般是中心意见,而这个中心意见往往是同学们要写作的根本。也就是说,这些材料往往包含着观点,有时甚至规定了写作的体裁,内容比较狭窄,写作不够自由;而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只是命题者所作的写前指导,是引发同学们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同学们思考的一个例子,是同学们展开联想的一个比附,是举一反三的一。在审题的要求上,传统的材料作文,往往要求是十环,而话题作文则仅仅为打中靶子即可;在思维方式上,材料作文呈辐射式,而话题作文呈扇形。话题作文还取消了文体限制,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写作实际的文体,或议论,或记叙 ……此处隐藏4757个字……。有人说过:“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是智者,那第二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就是蠢蛋”,那样第一年蒋昕捷写了个古白话文拿了满分,第二年又有人用文言文写了个进化论题材的文章拿了满分,于是第三年就有一个考点冒出许多半文不白的文章,不仅不能征服评卷老师,反倒会让评卷老师感到厌烦,有的甚至可能连平均分四十分都不到。真正的满分作文的作者,都是对生活有着深入的思考的,这还是在于平日的积累,并不是照猫画虎就能拿个五十多分甚至满分的,照猫画虎,甚至还可能步周正龙的后尘,见笑于大方之家。

而零分作文受追捧,一方面原因是大众对高考满分作文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在于近几年有些省份的作文题本身就不知所云,这也就让网民有了恶搞的冲动,随便写一点针砭时弊讽刺社会的东西就冠以零分作文的标题来赚取点击量。其实这是最下三滥的一种标题党,是对网民不负责任的行为。何况高考本来是挺严肃的事情,被网民拿来这么一娱乐,借着网络传播的力量,很有可能使得社会进一步把高考妖魔化。这样,决定考生命运的一考在民众眼里就没有那么公平公正了,从而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

其实高考作文本身就不好写,高考满分作文更不好写,而真正的高考零分作文比高考满分作文还要不好写。过分追捧满分作文不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注意是作文水平,不是写作水平,因为应试教育下的作文水平是不能代表写作水平的),只能扼杀创造力;而过分恶搞零分作文,只能妖魔化高考,通过以讹传讹蒙蔽民众的正确认知。

谈高考作文 篇6

虽说鄙人煞费苦心跳槽已是饥渴已久之事,然未见初晓。如此下去,亦难逃书写高考作文之命运。便智鸟先飞了一段。

涉猎高考作文,鄙人内心汹涌。原来高考作文很简单。你无需思考此话真假如同你可以无需思考高考作文怎么写。高考作文,无需发动你不灵光的脑袋创造俏丽骈文、唯妙比喻、波涛排比、真假拟人之类佳句。你亦无需拥有海量想象、前卫认识、另类观点。高考作文,可以无需你写,学会用就OK了!

关于抒情。抒喜情用“漫卷诗书喜欲狂”、“采菊东篱下”……抒悲情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抒报国用“会挽碉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信念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抱负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关于描写。写景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写人用“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花,目若秋波”……

……

关于议论。正如我要证明“高考作文,可以无需你写,学会用就OK了!”这一观点而把历史的结晶拿出来作论据一样。你也可以用“用”来议论!到这里,足以证明“用”的可能性。

上面的结晶大都产于教材。由此可证明“用”的可操作性。

《也无风雨也无情》,xx年山东高考作文,颇具“用”之模样。《太白突围》,xx安徽高考作文,颇具“用”之肌肤。此两篇产于《最新高考模版示范作文》!《犹记书香》,xx高考满分作文,全国卷,遗址“用”之血肉。《是梦境与我为邻》,xx高考满分作文,广东卷,深入“用”之骨髓。由此可证用之实用性。

上述事实证明,你确可以不“写”高考作文,学会“用”就OK了。

如果你想增强实用性,在作文中脱颖而出,就用外国结晶。例如用拿破仑“‘不可能’这三个字在我的字典里是没有的”谈自信;用诺桑。麦克伊斯文“我们赚钱只为了讨生活,我们施舍是为了过生活”谈美德;用加谬“文学不能使我们活得更好,但能使我们活的”谈文学……当然,对于整天啃教科书都难啃动的我们而言,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学会“用”,高考作文可信手拈来。但有一大禁区万不可涉足。像我这篇文章,要是出现在高考场上,绝对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我倒不认为是竞争之火将之化为灰烬……

谈高考作文 篇7

一、训练目标

1、学习选择凡人小事表现深刻主题的方法。

2、提高选材立意的能力。

二、要点指导

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石,正如清代古文家刘大柑所说,作文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里手段,何处设施?而要表现深刻的主题,并非什么材料都可以信手拈来,必须认真筛选。

中学生阅历不深,见识不广,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是一些凡人小事:父母、邻居、亲戚朋友,老师、同学,他们的一笑一v、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印在你的记忆里,“活”在你心中;他们做的事、说的话虽不起眼儿,却触动着你的情感。影响着你的思想和生活。这些凡火小事随处可见,作文时不必冥思苦想或凭空编造;这些人和事都是从生活中采撷而来,真情实感会自然流诸笔端,用不着去无病呻吟。可见,身边的凡人小事是我们作文材料的主体。只是需要我们下一番“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干”的功夫。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小中见大”呢?

1、将凡人小事肾千时代的大背景中去写。

文章立意深刻与否。与材料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有关,要审时度势,使立意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2、挖掘凡人小事的内蕴,揭示深刻主题。

有些凡人小事。从表面看平淡似水,但如果能鞭辟入里,挖掘材料的内蕴,却能发现深刻的道理。如峻青的《雄关赋》,只写了登临山海关的一件小事,但作者从眼前实实在在的山海关,联想到心中的雄关—信念。开掘出“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伟大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就是最坚固、最强大的雄关”这一深刻的主题。

3、运用象征的方法表达深刻的主题。

象征是借形象符号,暗示某种意向的写作技法。它的终极目的是通过某种知觉和想像的形象的暗示,激活读者的想像力,使读者对于形象所富藏的深层意义有深刻的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一是能表达难以“明言”的主观感受;二是能给读者创造广阔的“想像空间”,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如高尔基的《海燕》,着力描绘海燕飞翔的雄姿,将革命者勇敢、乐观、坚定,渴望“暴风雨”到来等优秀品质隐含其中,令读者驰骋想像,体会文章的含义。正因为象征手法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记叙文中,如果能恰当挺用,即使小题材,也可揭示深刻的主题。

当然,“以小见大”的方法决不止以上三个。此外还有“积小成大法”,即将生活中许许多多小材料聚集在一起,可以反映一个“大”主题。如关于雷锋的报告文学、通讯报道的文章,写的都是雷锋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合在一起,便体现出雷锋的伟大人格。如唐R《琐忆》选择了鲁迅先生七件小事,表现了鲁迅的伟大人格。还有“对比法”,即通过两个小题材之间的对比,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位同学写他在体育补测时,为了争名次故意左摇右晃撞人,结果自己没站稳摔倒了,而被撞在后面的同学却停下来把他扶起,终于共同到达终点。材料很小。但一“撞”一“扶”鲜明对比,说明了那位同学正直、豁达、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而“我”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至于运用哪种方法。在写作实践中要灵活处理

《实用的谈高考作文锦集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