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作文

2021-09-13 18:21:15
关于谈高考作文集合十篇

关于谈高考作文集合十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高考作文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高考作文 篇1

语文高考试卷的作文题,历来备受关注。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一个热点话题,人们对高考作文的关注已远远超过它作为一道题目应承载的分量,高考作文似乎已成为每一年度的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等等的折射或引领。今年尽管我省首次自行命题,但高考作文命题有其稳定性的特点,这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就呈现出新的趋势。

首先,选材逐年限制。今年的高考作文将会继续坚持以“三自”(立意自定、文体自癣题目自拟)为特点的开放式话题作文,但从我们阅卷情况来看,有些考生对话题作文的“三自”特点理解很片面,以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忽视了话题范围和话题材料的限制,忽视了写作内容与话题的契合。

其次,立意逐年放开。高考作文命题限制立意的价值取向,已逐渐被证明是一种较大的缺憾,如“诚信”、“心灵的选择”等话题,只能从正面立意,很难立足其他角度,这种所谓正统的立意取向,框定了写作的主题,也束缚了考生的手脚。去年的话题,没有预约的主题,考生不必为迎合某种主题而忍痛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不同层次的考生能够根据他们对话题的把握,可以正写,可以反写,也可以辨证地写,写出反映自己水平的文章,表现自己的认知判断与价值判断。

再次,更加注重思辨。去年的话题牵涉到“情与理”、“知与行”、“判断和处理”的关系,对哲理性和思辨性的要求无疑更进了一步,需要考生扣装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样一个辨证、动态、相互转化的过程,客观地公正地对待事物、认知事物。可以说,去年的高考作文题对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是一个

提示:作文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还要引导学生用辨证眼光去判断、分析和思考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

应该注意六大点

因此,对今年考生而言,有几点是应该注意的:

思考社会生活

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要进行认真地独立地思考,不要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拿到一个话题,要把问题再推进一步思考,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判断,作出自己的回答,就容易在作文构思时获得立意的深度和内容的广度,也就容易出彩。还须强调的一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并不等于追逐社会热点,那种牵强附会地找高考试题与社会热点之间直接联系的做法,无疑是幼稚的。

加强审题训练

对作文题目的含义和要求给以仔细的审辨,这是写好每一篇考场作文的第一要着。几年来的话题作文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使不少人产生了话题作文审题不必费多大劲的错觉。例如,去年有一篇题目为“在汽车上”的考生作文,是一篇写一个疯女人在公交车上一段遭遇的微型小说,文笔流畅,形象丰满,推理想象也有独到之处,但我们的阅卷老师怎么也无法把这篇小说的立意与高考作文话题联系起来,这就纯属抛开题目、另起炉灶之作!

汲取作文养料

在关注现实材料的同时,考生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视线投向文学与历史作品,大大添加羞涩的材料库,并扩展自己的写作思路。拥有相当文史知识又能有意识地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去的学生,绝不会再有心枯笔涩的感伤。近年来,一些考生从四大名著等作品中寻找创作灵感,或反弹琵琶,或旧说新解,像去年全国卷作文中出现的《宝钗鸣冤》、《孙膑访谈手记》等,都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眼光。

注重个性阅读

考场作文,倘能让你个性化阅读的内容为文章的主旨服务,你的文章就会别具一格,高人一等。20xx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在于作者巧妙地向阅卷者展示了她深厚的古文功底和阅读个性,据说她平时酷爱《三国演义》,很多章节能熟读成诵。还有一位考生对音乐颇有研究,在考场上就借音乐表达独特的人生感悟。很多同学的兴趣可能在其他方面,如果作文时,能根据文章内容或主旨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融入你的个性化阅读,展示你独特的人生感悟,那你的作文该会具有怎样的魅力啊!

展示自己亮点

阅卷老师找寻的是考生作文中难能可贵的“亮点”。亮点很多,意境深远,构思精湛等等。在高三作文复习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思维活跃的,使之工于构思;语言丰富的,使之精于表达;思想深刻的,使之开掘内涵……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最适于发展的“亮点”是语言,高考作文阅卷,就十分重视考察语言功力。有的考生善用生动的词语和灵活的句式,使人读来眼睛一亮,这就是亮点,亮点多了,就容易获得加分。

不过分追求形式

在近年来的高考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些考生认为,在一个小时内写800字左右的考场作文中,最能引起阅卷老师注意而又比较容易体现创新的就是在行文体式上做文章。所以,近年来考场刮起一股以文章样式取胜之风,书信、日记、消息、通知、报告,乃至病历、案卷等应用文体和童话、寓言、故事新编、科幻故事,乃至小品、相声等样式竞相登常少数真写得好的自然不会被埋没,不少考生误以为这样可以换取高分数,他们并不具备真正的写作能力,一味在形式上追新猎奇,写出来的东西很可能是非驴非马、不伦不类,这正是语文学习中浮躁之风泛滥的一种表现。

谈高考作文 篇2

昨天回到了自己的母校,由于是高考,学校显得异常庄严和平和。曾经熙攘的小吃街也鲜有人往来。离开几年之后再去熟悉的地方,很多变与不变得东西,都充满回忆的味道。

我找到那家上学最爱去的小店,点了常吃的食物坐下了。迎面来是熟悉的热蒸汽和老板招呼的声响。这不由让我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

当我还是一名等待高考的学生的时候,我把高考看的很重,仿若这是我这辈子唯一的一件事情。我习惯于挑灯夜战,习惯于不顾周围的一切。由于自己的家庭很普通,父母都是农民,所以总是会告诉自己对于高考就是要不遗余力。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像我这样,在十几岁的年纪,便给自己背上了坚硬的盔甲。我自己也是不善于倾诉的人,爸妈也从来没有意识到,我也需要人关怀。他们只知道我很听话,不用多操心什么就能什么都做好。后来,在长期压力下,身体估计也承受不了,我晚睡对它的虐待,终于给与以反击,于是我生病了。

但是,对于如今上了大学并能够继续再学习的我来说,我反而觉得,十几岁的年纪就应该做十几岁的梦,懂事是一件好事情,但是过分把自己困于责任的牢笼中,的确得不偿失。假若没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可能不会对于自己的高考时代有这样的感慨吧。

对比于当初有些稚嫩的自己来说,如今的我懂得,高考的确重要,但面对重要的事情的时候,也需要用坦然的态度处理,以为在你逞能拧巴时,可能会为后续埋下遗憾。你只需要在你觉得神清气爽的时候,全心全意,不用和别人比较什么,真正总是要面对的是自己。

谈高考作文 篇3

……此处隐藏9576个字……观的心,于是他的名字被载入史册,千古传诵。

意气,成就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意气,谱写生命的华丽与壮美;

意气,铸就心灵的自信与乐观。

将意气之歌,在生命中唱响,唱出生命绚丽的华章;

将意气的帆,在生命中扬满,到中流击水,看时代风光;

将意气的剑,在生命中磨亮,劈荆斩棘,不怕前路漫漫,我自力创辉煌。

谈高考作文 篇9

湖北省高考考了这样一道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凭心而论,这道作文的话题指向性是非常显豁的:可直接写“母语”,也可由“母语”说开去。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道没有多大审题难度的作文题。事情果真如此吗?

笔者今年有幸参加了湖北省高考阅卷,在13天时间里,共评阅了20xx来份作文。除偶尔为一二篇优秀作文击“键”赞叹外,的时间却不得不为一些低水平(特别是偏题离题)作文黯然神伤,嗟叹不已。这些作文(大概有三分之一吧)究竟存在什么问题?笔者在此试作一小结,以为后来者戒。

一、曲解话题

什么是“母语”?简而言之,母语是一个民族(可以指某一具体的民族如满族、蒙古族等,也可以指整个中华民族)所共同使用的语言。这既是一个浅显的常识,也是由作文材料可以导出的结论。然而,很多同学却对“母语”作了另一种解释:母语就是母亲的话。有的写母亲的某一句话给他十几年的人生以启迪;有的写家里发生了冲突,母亲的一句话使矛盾冰释;有的写在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正是母亲一次次的点拨才使自己克服各种困难,茁壮成长。这类文章很多写得情真意切,颇富文采,但因为它审题立意错误,自然只能打入另册。

要消除曲解,避免似是而非的立意,应注意二点:其一,词语(概念)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网络语言来“恶搞”,也不能用脑筋急转弯来“变形”;其二,孤立的一个词语可能是多义的,然而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往往是单一的,我们在确定义项时应紧紧抓住语境。二、断章取义

在众多偏题作文中,有一部分学生以“民族文化”、“发展”、“根”为话题,作文中只字不提“母语”。这些词语虽取自原材料,但因为不是话题中心语,因而以它们作话题自是很不恰当的。要纠正这个偏差,关键是阅读理解材料要有整体观,要审清它的范围(材料范围和话题范围),另一方面要善于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词,特别要注意抓住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语。

三、弄巧成拙

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在立意中往往别开生面,使人耳目一新,但逆反要有度。在这次考试中,有的同学提出要淡化母语的地位,甚至要让母语消亡。母语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母语的消亡往往意味着一个民族文化的消亡。以“母语消亡”立意的学生本质上不一定是不爱国的,但宣扬让母语消亡,其贻害却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写这类文章的同学要端正思想,加强修养,多读点哲学方面的书籍,让境界高远一些,视野宽阔一些,思维缜密一些。

四、暗度陈仓

有一类同学落笔点“母语”,但接下来却是写“诚信”、写“和谐”。“母语”怎么变成了“诚信”、“和谐”呢?他们的逻辑是:“母语”是“民族之根”,“诚信”和“和谐”也是民族之根,那么“母语”就是“诚信”或“和谐”。这个推理就像“苹果是水果,香蕉是水果,所以苹果是香蕉”一样滑稽可笑而不堪一击。

要克服偷换概念、转换话题的毛病,我们必须遵循概念同一律(即同一个词语在意义上要自始至终不变),推理要合乎逻辑、事理。

五、举棋不定

有的同学,一会儿写“母语”,一会儿写“母亲的话”,从头到尾,左摇右摆。另有一部分同学,文章写了六七百字,才发现跑了题,于是赶快围绕母语发一通议论,生拉硬扯把前后文拼在一起;时间稍充裕的同学,则硬着头皮围绕“母语”再写几百字。这样不相干的两块拼在一起,自是特别刺眼。要消除摇摆不定、仓猝补救的现象,关键在于平时就要养成审题习惯,而且要肯花时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六、迷失自我

作文本应是个性化的大展示,不同的阅历、认识、情感,使学生作文千姿百态。然而,本次作文却给我们泼了一瓢冷水,首先是大多数作文的结构“惊人地相似”:前半文写母语的作用,后半部分写多元化文化下母语的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所有考生都受到原材料限制,把一篇材料作文变成了扩写,不自觉地当了命题人的传声筒。这与前些年把高考作文中提供的故事类材料扩写成小说,如出一辙。其二是很多作文的前半部分,堆砌了大量的名言警句,且又未对其进行必要的

分析,结果成了古诗名句默写大比拼,如果删去这些名言警句以及被套用的命题材料中的句子,作文中剩下来的自己的文字实在可怜得很。代圣人立言,成了时髦。当学生众口一词、千人一面,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

谈高考作文 篇10

1、命题性质:关系命题。要讲清感动与出发的关系。

2、主语的补足:可以是大家,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特定的人、特定的群体、特定的事情。

3、感动与出发的关系。感动是前提,出发是结果;感动是内在的,出发主要是外在的。

4、词语的推敲:感动是感悟的,也可以是外在引起的。出发,可以是观念的出发,观察、处理问题的方法方式的出发,也可以是行动的出发。回报社会、关爱他人、立足本职、健康心理都是它的内涵。带着,有时时提醒、时时鼓励的意思。

5、感动与出发的内容比例。学生可能认为出发是个起始性的词语,因而这方面的内容少得可怜,大部分内容放在感动上,比例失调。最保险的办法是感动和出发交替出现,融为一体,互相作用。其实,出发在这里已经是行动的代名词,包括了行动的过程。

6、定势思维的干扰。平时写惯了“感恩”之类的话题,结果不动脑筋,生搬硬套。没有把重点放在出发上,偏题了,也偏离了出题者的意图。因为人类任何思想的结果在于行动。

7、表达方式,最好是叙述、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的散文,议论文次之,说明文难度较大。

8、思维方法——收放结合。放,就是联想。联想人:家人、友人、师生、各行各业的人;熟人、陌生人;领导、群众;健全的人、残疾人;伟人、凡人;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大人、孩子;男人、女人……。联想事:雪灾、奥运、震灾、一件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却令人感动的小事……联想物:天地万物为我所用,供我生存,可歌可泣。放,就是所有的段落、所有的文字、所有的材料都要百川归海,回归一个中心,否则就是一堆砖石的堆积,不等于一座精美的楼房。

9、超凡脱俗难。雪灾、震灾可写,写的人肯定多,但是写出新意难,如何以小见大或另辟蹊径,那就要动动脑瓜了。

《关于谈高考作文集合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