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谈高考作文四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高考作文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高考作文 篇1在平时的作文训练和高考作文中,审题是作文的第一关,也是关系到作文成败至关重要的一环。考生由于对题目中的语词的具体恰切含义、适用的语境了解不够,对文字材料、图形、图表中非必要甚至是赘余的信息没有加以辨析、筛选,无法把握住主要信息,导致了审题的失误,或者是选用的材料不能较好地表现、证明中心,材料的主次安排不当,出现大盘失分的现象还是较为严重的。
高考对考生的作文审题的要求是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呢?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作文题目的特点:
一般来说,一个作文题目可以包含三个部分:(1)作文材料 (2)题干和写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项) (3)标题。不是每道作文题都有这三部分,如果是材料作文就没有标题,是命题作文就没有材料,全都有的是给材料的命题作文(1998、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其实就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相结合的一种模式)。
从写作构思的方向看,不管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两者的结合,作文题目和材料本身都对考生的思维起了规定、限制的作用,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说,除自由作文外,中学生的写作训练,特别是高考作文,从本质上说都是命题作文,所不同的只是命题的方式而已。 凡是命题作文,都在构思方面形成了限制性:有的限制是由语词构成的,有的限制是由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构成的。正是由于命题作文的限制作用,考生的思维方向才能正确,才有深化的可能,它使最后形诸卷面的材料经由了一个由庞杂到单纯,由多头绪到逐渐统一的过程,即一个由感性到理性,思路凌乱到观念明确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命题作文对考生的思维来说,也起到了启发的作用。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审题了。
“审题要准确、全面”应该说体现在两个相关的层面上,只要其中的一环出了差错,审题就不可能做到准确、全面。
一、各种限制的把握
首先要审范围,审清试题通过标题、材料和写作要求所限定的写作范围,这就是命题作文限制性所要求的。试题所要求的不要忽略、遗漏,没要求的或是规定不要写的千万不要写进去,即使你在此处有很强的表现力,为了文章的主旨,为了准确地表现中心,你都要忍痛割爱。
在一则“某公司花巨款修建的草坪被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职工践踏”的材料下有一作文要求:写一段话,描述草坪被众人践踏后的情形(要求:想象合理,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二百字左右),在这里,我们有的学生没有全面地把握题意,1、对时间词“后”的提示没把握住,详细地描写草坪被践踏时的情形 2、没完成“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的要求。与此相类似的,1993年小作文要求说明“圆规的功能、构造和使用方法”,不少考生漏掉“使用方法”或“功能”。大作文要求记叙姐姐、弟弟和父亲的话,赞美老树皮和新树皮,有的考生漏掉了姐姐的话或弟弟的话,漏掉了赞美老树皮或新树皮。这些都是出于审题马虎、不够认真的原因,是浅层次的失误,只要认真一点,这些失误都不难避免。不过,学生审题失误主要的还是出于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学生对命题中语词构成的和材料构成较隐蔽(隐性)的限制没有领悟。下面我就来谈谈在限制性的把握上学生作文存在的情况及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语词构成的限制
1、对语词概念的内涵外延把握不确切、不到位
(1)在内涵上 较有代表性的失误有下面几种: 第一种情况,有的题目中的某个词语本身包含有两个或两个层面以上的含义,有的学生在审题时会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其中的一个。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由两个语素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和具有比喻义的词语上。前者如1998年高考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坚韧”在当年考生答卷和非考生的作文中,就出现片面的理解,即“坚强”和“有韧性”只写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此点而言,这个题目比起供选的第二个题目“战胜脆弱”难度要大,这一点恐怕是命题老师考虑不周的地方——照理说,供选择的两个题目在难度上应是相当的)。后者如“包袱”、“战斗的一年”、“年轮”、“根”、“蜡烛”、“灯”、“镜子”,在审题时要结合文体弄清它们的恰切含义,因为这些词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含义。第二种情况,有的语词较其种概念,有其特定的含义,有的学生在这一点上混淆、分辨不清,以致写错了方向。如“牵挂”一题,有的学生把它理解成一般意义的思念,那不对,“牵挂”是对对方令人担忧、挂虑之处放心不下的一种思念,这令人挂虑、担忧之处可以是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家庭收入、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等,很多学生错误地理解成对远方亲人、友人的思念。第三种情况,题目中有的词语属于非常用词或属于个别学科、领域的特定用语,学生对它的具体含义不明白,把它曲解成别的意义,如1999年高考作文中,有的考生把“移植”一词曲解成“(类似录音、录像、电子扫描的)灌输”。
(2)、在外延上,每个词语都有约定俗成的使用语境,它的同义词、近义词的使用语境并不一定与之相同,学生在这里往往混淆了。如:“憧憬”,有的学生笼统地把“憧憬”理解成“向往”——向往得到一个好的职业、好的机会……,在作文中详写引起向往的缘由和为此向往而付出的努力,这就错了。这错的原因是,“憧憬”的外延和“向往”的外延不尽一致,“向往”的对象可以指想得到一种较具体的物、待遇、机会或精神体验,也可以指较抽象、较宽泛意义上的美好生活(写的是一个面),而“憧憬”要写的就是“未来的生活图景是如何的美好”,这一点,很多学生混淆了。此外,有的学生写成渴望回到过去,在没有污染、没有战争的环境中生活,或是梦想有一天能回到过去的灾难、贫穷的现实中,了解过去。
2、短语中的重点词语把握不住
有的作文题目是一个短语,此时,能不能抓住重点的词语,也就决定了能不能把握中心。如:“感受幸福”一题,学生没有抓住“感受”二字,结果把重点放在,(1)幸福到底是什么,比如,一同学是这样构思的:读书苦,遇上减负,高兴,玩个痛快,感到幸福;一星期后,玩腻了,百无聊赖,重又拿起书,终于明白幸福在于辛勤地劳动及从中得到快乐。(2)从父母亲人的角度写他们给了自己多少幸福快乐(并非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短语中重点的词语如果没有把握住,容易出现偏题的情况。
二、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构成的限制
作文命题中,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相对于标题和半标题,往往包含了一定的非必要信息甚至是赘余信息。这要求我们在审题时加以认真辨析、筛选,因此这种命题审题的难度比命题作文来的大,其审题难度的大小和材料提供的信息的数量多少 ……此处隐藏8723个字……其是语文书,其实就是材料或者说是论据的大宝库,我们不要抱着金碗讨饭。
理,就是分类整理,这是为了加深读的印象,便于运用。我们是通过划线为点,相互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划线为点,就是把作文可能涉及的素材划分为一个个的点,笔者就是按照生存与生活、交往与合作、德行与情感、学习与教育、环境与社会、价值与理想、方法与效率、辩证与科学、思想与文化、联想与想象这十个方面来带领学生进行素材积累与整理的。相互协作,意思是对不同的题材,在每个同学全面注意的基础上,再通过同学间的分工来深入进行某一种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最后通过相互交流达到全体同学素材丰富的目的。
记,就是要把积累的材料背下来。中医开处方不熟悉每味中草药的药性是不行的,积累的材料不熟悉学生同样不会运用。我们要求学生每周用一个早读来记这些材料,每次作文必须运用材料并不得少于两则。
2.认真写好规矩文,适当引导自由文
这里的规矩文,是指根据写作的内在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不同的文体特点对写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法训练,使学生的写作尽量合乎应试规范的文章;所谓自由文,是指不限制写作内容和表现手法,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而所写成的文章。自由文主要是针对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自由的前提是要求有所创新,而不是人云亦云,自由文同样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去写,力求写出富有个性特点的文章来。
在高三备考阶段,我们非常重视学生规矩文的训练,这是立足基础的根本保证。写作有规律,章法有技巧,我们不能因为文无定法而加以否定,这不是科学的态度和做法。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够死中求活。这对于中等以下的学生尤为重要。我们的规矩文着重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和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进行训练,详细的内容参见拙著《高考作文制胜技法》(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一书基础等级快速达标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规矩文的训练,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在文体训练部分,可以采取多题多写(每个题目训练一种文体),可以采取一题多写(一个题目让学生分别用几种文体来写),也可以分组多写(同一题目,不同的小组写不同的文体)。
3.激活作文的评改环节
学生作文水平不能提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路打不开,往往是拿到材料只会就事论事,把材料重新阐述或发挥一通了事。究其因,有的人是肚中无货(积累不够),但更多的人却是有货倒不出(因为几乎每个老师都会让学生做材料的积累),也就是说,是话题的材料不能激活他的创作灵感,他的创作思维是封闭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加强审题立意的训练指导外,我觉得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发创作思维、激活创作灵感,即让学生自己去开悟。
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让学生互评互改,互相启发。作文是改出来的,但不是老师改出来的,要让学生自己去修改,自己去品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己亲身参与,亲身活动,自己的思想、情感、看法就会得到充分尊重,这不仅提高了学生作文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暴露了学生写作的思维过程。我的作文评改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评。我事先挑出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让这些文章的作者谈题型、谈立意、谈构思、谈得失(我称之为四谈),使他们展示出作文思维的过程,再让大家质疑、互评,老师相机作出引导。二是老师要作好学生作文的整合工作。每次作文,我按照四好进行整合,即好观点、好材料、好句段、好文章四个方面。每篇文章,学生不一定都能写得成功,但只要文章中有闪光的地方,我就选摘下来,然后按照四好分类打印出来。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写作思维的能力就会得到较好的强化,学生收益非浅。
4.不可忽视临门一脚的作用
这里我不是主张猜题押题,但我觉得在临考之前给学生几则有导向性的材料或文题,对学生的临场发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0xx年高考,我注意了《中国青年报》失信的求职包装系列报道。考前的晚上,我将当年3月30日的《中国青年报》第一版上的一篇文章《为了声誉,我很严厉访英国诺丁汉大学、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让学生看,并引用文中哈佛的告戒要求做人要讲诚信,结果第二天的话题即是诚信。20xx年高考,我预测应围绕生命的价值这个话题做文章,在拙作《高考作文制胜技法》一书实战演练部分的三道题中就有一道题目为生命的出口,与当年高考话题心灵的选择有异曲同工之处。20xx年高考,我觉得应注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与沟通这方面的话题,学会客观公正地看问题,所以我在期末考试时所拟话题是墙,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从有形的墙直达无形的墙、心灵的墙,这与今年的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也有不少相合之处。
文章合为时而作,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总是或明或暗地要反映时代的脉搏。20xx年,XX同志提出以德治国,诚信就暗含了这方面的内容。北京题,20xx年规则,与我国加入世贸这个背景不无关系,20xx年题转折,与我们的政治生活也密切相关;20xx年的上海题杂,粗看起来让人觉得很怪,但仔细品味,它包含着21世纪对人材的要求:既要有专门的学问,又要有广博的知识。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脱离这个现实生活,生活就是我们写作命题立意的源泉。
当然,作文的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最好是三年有一个整体计划。我在教学中对写作训练构建了四个一工程,即学生每周的读写内容要选摘一则名言、一首诗歌、一篇(段)文章,写一篇练笔(已有拙文论述,参见《石油教育》20xx年第12期),高三的作文备考训练是四个一工程的一部分。我想,只要大家做有心人,找到突破学生作文瓶颈的方法并不难。
谈高考作文 篇4昨天回到了自己的母校,由于是高考,学校显得异常庄严和平和。曾经熙攘的小吃街也鲜有人往来。离开几年之后再去熟悉的地方,很多变与不变得东西,都充满回忆的味道。
我找到那家上学最爱去的小店,点了常吃的食物坐下了。迎面来是熟悉的热蒸汽和老板招呼的声响。这不由让我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
当我还是一名等待高考的学生的时候,我把高考看的很重,仿若这是我这辈子唯一的一件事情。我习惯于挑灯夜战,习惯于不顾周围的一切。由于自己的家庭很普通,父母都是农民,所以总是会告诉自己对于高考就是要不遗余力。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像我这样,在十几岁的年纪,便给自己背上了坚硬的盔甲。我自己也是不善于倾诉的人,爸妈也从来没有意识到,我也需要人关怀。他们只知道我很听话,不用多操心什么就能什么都做好。后来,在长期压力下,身体估计也承受不了,我晚睡对它的虐待,终于给与以反击,于是我生病了。
但是,对于如今上了大学并能够继续再学习的我来说,我反而觉得,十几岁的年纪就应该做十几岁的梦,懂事是一件好事情,但是过分把自己困于责任的牢笼中,的确得不偿失。假若没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可能不会对于自己的高考时代有这样的感慨吧。
对比于当初有些稚嫩的自己来说,如今的我懂得,高考的确重要,但面对重要的事情的时候,也需要用坦然的态度处理,以为在你逞能拧巴时,可能会为后续埋下遗憾。你只需要在你觉得神清气爽的时候,全心全意,不用和别人比较什么,真正总是要面对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