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

2021-09-15 23:22:42
【精华】高考作文锦集十篇

【精华】高考作文锦集十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作文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作文 篇1

有人设计了一个迷宫,迷宫的中央放了一根金条,用于奖励能进入并顺利走出来的得胜者。设计者每月举行一次比赛,慕名而来的参赛者络绎不绝。

第一个月的比赛开始了,有几十位选手参加。进去之后,选手们才惊奇地发现:每拐几道弯后好像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即使换条道走,绕来绕去也发现不了什么金条,更别说再沿原路捧着“战利品”出来了。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有近一半的选手失望地走出迷宫,还有一半的选手在“谜团里”越走越迷糊。

两个小时过去了,正在设计者已不抱什么希望之时,一个小伙子高举着金条欢呼着走出了迷宫。设计者脸上堆满了笑容,不但将金条奖赏给他,还特意将冠军金牌和证书颁发给他。一时间,小伙子名声大噪,许多选手和旁观者对他羡慕不已,佩服得五体投地。还有人向他取经,他谦逊地说:只是用心去找规律,并会在脑子里“做一些标记”。

第二个月的比赛又开始了,参赛的选手更多,自信十足的小伙子当然不会放弃卫冕的机会。三个小时过去后,所有的选手都大败而归。小伙子是最后一个出来的,但这一次他可没那么好的运气,和别人一样,他同样两手空空。设计者颇感失望地问他,迷宫与原来一模一样,怎么这回没拿到金条?小伙子低着头回答,自己也不知到底是怎么回事。设计者听后直摇头。第三个月的比赛,小伙子心有不甘再次参与。但这次情况更惨,金条被别人拿走,冠军和“破迷王”的称号也另有其主。小伙子很是沮丧,正准备离开时,设计者问他还有信心参加吗?小伙子没有作答。

设计者表示可以帮助他分析失利的原因,但之前他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后两次参赛与第一次心情有什么不同?小伙子思索片刻后回答,第一次就是全神贯注地找“入口”,也没有什么绝招,应该说第二次信心更足,第三次有点没信心。组织者笑着分析,问题就出在这儿,第一次你是百分之百地投入,第二次你有了“杂念”怕失去冠军丢面子,第三次更是患得患失,“杂念”更多;如果你能清除所有的杂念,再参加一次,兴许能超越自己。小伙子听了设计者的劝告,第四个月参赛。毫无“杂念”的他又夺回了冠军。

经常听到许多“艺术家”说,很难再次超越自己的成名代表作。比如:一首好歌后再没佳作了,得过一次表演奖后再无好片了。而三夺奥斯卡大奖的美国影星斯特里普坚守一个信条:永远像第一次那样投入,决不让“超级影星”的光环消磨自己的执著。

如果一个毫无“杂念”的执著者永远能像第一次那样投入,那么人生中就没有什么不可超越的巅峰。

分析: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心态非常重要。如果沉溺在过去的成绩中而不能自拔,那么他的事业很快就会终止,因为他无法超越自己。永远像第一次那样投入,正如世界球王贝利所言——“最精彩的进球永远是下一个”,那么成功也就离自己不远了。

高考作文 篇2

飒飒秋风,一片树叶,轻轻地,轻轻地,飘落在我的书页上。树说,这是失去。风说,这是赠予。叶说,这是奉献,我说这是思考。它,秋蕴含着一个生命的哲理。“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天是萧条、是荒凉的这是别人眼中的秋。

秋,是一个生命的转折,是承上启下的过渡。

承上“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一切在春天撒播下的希望之种,都会在秋天结出应有的果实。秋天是美好的,它给人们带来丰收,带来喜悦,带来欢笑……秋天的果实对于春天的花朵来说是一种圆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呀,秋的脚步近了,我们在默默耕耘中,收获的季节也将至了。

秋是一种收获,但也预示着生命的终结;秋天在带给人们丰收的喜悦同时,也悄悄给人们带来一个凄清的灰白;秋天的落叶对于春天的芬芳来说,还是一种终结。秋天,不免让人感到生命的璀璨与枯萎竟会如此紧密连接!

邓颍超有一首诗:“春天的后面不是秋,何必为年龄发愁?只要在秋霜里结好它的果子,又何必在春花面前害羞?”是呀,何必自惭,不是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与二月花”的本色吗!启下春天的后面不是秋却是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秋天虽不能给我们一个永恒完美和充实,但秋天却是更高意义的开始。是另一生命的全新开始。我们毕竟不能停滞和等待太久。如果只是静静地等待春天温和的阳光,那只会令我们在严冬中像那只等待的寒号鸟一样,被冷酷的冬天夺走一切,包括已收获的;相反,只要我们立志向上,勇往拼搏,正视严冬的考验,我们会在风雪中练就一身好筋骨,如此之

秋,乃蕴藏着生命的未来与希望,乃积蓄着生命的力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秋最真实的写照。每经历一次秋,就意味着经历了生命的又一次升华,也在变相地续写着生命的永恒,谱奏着生命的乐章…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高考作文 篇3

一、时间、笔和草稿纸

先说这三个词,是因为它们属于一个人的习惯问题。而习惯是要靠平时养成的,之所以先说,当然是希望考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尤其是考前的模拟训练中,就要十分注意这三个词,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语文考试150分钟,通常用在作文上的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最好能在一小时之内。这一小时应该这样安排:用10分钟审题构思,后面预留5至10分钟检查修改,那么正式写作就是35至40分钟。从往年的考试经验来看,这是一种最佳的时间安排。这需要考生在平时的模拟训练中,有意识地持之以恒地这样去做,时间一久,这种时间安排便自然成了一种固定的习惯。

笔和草稿纸是用来写字的,这毫无疑义。这里要强调的是在前10分钟,要养成用笔和草稿纸的习惯。前10分钟是审题构思的阶段,一般情况下,考生是左手托着下巴在苦思冥想,却极少见动笔的。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审题构思是什么?有人说这是打腹稿,虽然不错,但打腹稿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腹里打,就不需要动笔。审题构思通常要做的有五件事:破题入境,展开联想,确定中心、文体并拟题,筛选材料,形成写作提纲。这样复杂的五件事,连着想下来,相信绝大多数考生都没有钱钟书那样的脑袋,所以常常是想了后面忘了前面,甚至想得多了,脑子里乱得像一锅粥,严重时大脑里是一片空白。这时候就该想一想,为什么不随手把思想的火花记一记呢?反正发下来的草稿纸不用白不用。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审题时,用笔把关键词圈一圈(试题卷圈了就圈了,也没关系,不是答题卷,不会有作弊之嫌),有什么理解,或有什么灵感,想到什么材料,都可以在草稿纸上写上那么一句半句。最好的方式是把关键词写在中心位置, ……此处隐藏5085个字……腾,今天,依旧(貌似比去年还热闹)。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日子了。本来已经不想再去触碰高考的伤疤,可是因为着急担心复习的兄弟姐妹们,没办法.突然发现现在也仅仅是一种担心一种紧张了,和当初自己高考后的那种感觉有点不一样,不过那种无奈与心碎却怎么也忘掉,永远也忘不掉,现在这个时间段,有很多很多人开心着,很多很多人伤心着失落着,各有各的故事,各自在各自的世界过活。高考.我已几近无语,让人欢喜让人忧。还记得很久以前给复习的同志们写的东西,还记得当时自己的自我埋怨与自我鼓励。

一切,在不知不觉中变化着,你们选择了复习,我们选择了离开,然后,会在同一个转角相遇。成绩依旧有高有低,浮浮沉沉,起起落落。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说好了要让北极星闪亮整个北天空,说好了自己不会让每一个人失望,说好了.也许承诺不过是因为没把握,时间累积着青春的果实,我已平静到让我自己都感觉到可怕,不知为什么,我想考虑,用什么为我的青春作结,真的很无语。

有些东西,只有经过时间的清洗才会散发出真实的色彩,就算是痛,也会变得不再那样痛。挺拿自己没办法的这又怎样,把一切交给时间吧,最软弱而又最伟大的决定。这是我曾经写的一段话,感觉真的很无奈,现在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只是不想再提及自己伤心与绝望之处,各位,相信你们,因为大学真的是不一样的日子,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感慨在下一站等着我们。不再触碰太多了,不再纠结太多,默默地祝愿,祝愿你,我,还有他,在祝福大家的同时,也该为我自己打算一下了,不该再继续堕落了,说了坚强说了振作还没真的做到,慢慢的,会好的。今晚,一如去年的今晚,未眠,我们欢喜着各自的欢喜,悲伤着自己的悲伤。无论走那条路,希望一路花开,一路灿烂。

高考作文 篇9

作文命题重在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大可不必在审题上难倒学生,一份好的作文命题,应该让绝大多数学生有话写,让积累多的同学放得开、写得好,这样才公平。好的作文命题还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力,调动学生日常的积累。具体一点,好的作文题应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朴实、简洁但内涵丰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和发挥空间。今年广东题《传递》就非常朴实、简洁、而且开放、大气,文题理解可深可浅,让每个考生甚至初中生都有话写。一般学生可以从家传宝贝、话语信息等具体物质的传递入手,写篇不错的记叙文。层次高一些的学生可以深入品味“传递”的含意,也可考虑虚化的精神上的传递,如伟大精神的传递、传统道德的传递等,具体化后可以是爱心的传递、孝心的传递、快乐的传递、坚韧精神的传递,等等,实题虚写,立意更高。这样的题很受学生喜欢。另外,上海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天津题《有句话常挂在嘴边》都非常朴实、明白,考生没有太大的审题障碍。

开放仍要有节,广阔而要有“边”。“开放”、“广阔”,指写作的范围大;“有节”、“有边”,指有一定的限制,难以套写。天津卷《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就显得过于开放,大而无当,一网打尽,为那些平时不学靠临时背几篇励志文章上场的考生打开了方便之门。另外,陕西卷的漫画缺乏应有的导向,题目指向不集中,学生往往短时间内不知所措,很难确定叙述或议论的方向。

要能激励考生抒写真情实感,尽量不要出过于抽象、笼统的题目,引来空话、大话、甚至假话。我不大喜欢《我能》这个题,它似乎在鼓励考生杜撰故事。《母语》、《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等题目看似具体,实则空泛,最易滋生大话套话,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水平。

要新颖、巧妙,不能让考生看到题目有“已经练过”之感。我个人喜欢《诗意地生活》和《行走在消逝中》,富有挑战性。

要努力体现作文与做人的统一,有利于个性表达。最好不要以观点命题,那样会强迫有的考生写假话。命题最好选正反两方面都有话可说的,若能多方面论证则更好。今年的全国Ⅱ卷关于《帮助》的话题尽管老调,但举了正反两个材料,能够较好地激发思维,考生可以从他们各自的认识入手,或颂或批,既保证他们都有话说,又能激发创造,塑造人格。

另外,话题的引导语要有较强的启发性,不要生硬苍白。

高考作文 篇10

问:文中蓝色窗帘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答:我看见窗帘就是蓝色的。

如此错位的问答,一个来自一张试卷的阅读理解问题,一个是这篇阅读理解文章原作者的回答。

几年前,原作者说笑着调侃这张试卷,说问题处处都是“陷阱”。近几天,网上流传的一套高考模拟试卷给了我同样的尴尬:我的一篇文章成为阅读理解的材料,而我答不对文后列出的问题。

文章源自20xx年9月26日《中国青年报》3版的报道《揭秘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选址过程——如何为“中国天眼”找到合适的家》。文章见报前一天,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省平塘县竣工。

这篇阅读理解的第一题给出4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在这道没有说明单选还是多选的问题中,“不符合”是设下的第一个“坑”。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正确答案是“科研团队在选址实地考察中得到过当地政府和一些地方官员的大力支持”。试卷摘录的文中并没有直接说到这句话,只写明一些地方官员打听到选址消息后千方百计联系科研团队,希望项目落地,但科研团队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坚持选址结果要靠科学计算得出。

通读过《中国青年报》原文的读者才会发现,原文中的一句话被考卷摘录时删去了,“调查途中遇到困难,科研团队也不敢求助,当时,这还是一项保密的科研任务。科研团队同时回避着一些地方政府的‘公关’”。这句试卷上没有的话,能直接说明科研团队得到过地方政府和官员的大力支持表述是错误的。命题者这里就误解了我的“作者原意”。

第二题要求选出与文章内容相符的两项。标准答案中,“科研团队有时考察一个‘窝’就要花一天时间”应为“科研团队有时考察一个‘窝’路上要花一天时间”;“‘中国天眼’落户贵州,极大地促进了贵州的发展”应为“‘中国天眼’落户贵州,会极大地促进贵州的发展”。这道题没看答案时,我也做错了。

第三题问:科研团队在选址过程中展现了哪些可贵的精神,并简要分析。此题5分,标准答案是攻坚克难、崇尚科学、开拓创新、团队合作和坚持原则。

我看到有考生答卷写的是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坚韧、创新系统,应该勉强拿到4分吧。在紧张的考场上,估计我也就能保证3分到手。

由此看来,这篇12分的阅读理解我最多只能拿到6分,处于不及格的边缘,看上去略显尴尬。但我们不禁要问一句:挖了那么多“坑”的考题究竟能不能很好地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实,作为一篇科普性的文章,理应考查学生到底能不能读懂、有没有消化、会不会转述。作为原作者,我更倾向于请学生分析文中体现的大型望远镜选址核心技术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选址难题?大射电望远镜的落成可能会带来什么变化?这样的问题才更有可能测试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综合知识积累。

“挖坑”式的命题思维,只会让越来越多必须应试的师生陷入对“坑”的研究,少一些这样的套路,学生才可能远离技巧训练,真诚拥抱知识。

《【精华】高考作文锦集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