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人唯贤,国之幸矣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在此读书会和各位分享我的感触。在故事的三位主人公中,齐桓公给了我最深的思考。
《尚书咸有一德》中有名言:“任官惟贤材,左右为惟其人。”良有以也。面对曾经加害于自己的管仲,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认识到他的闪光点,任命他为相国。在管仲辅佐之下,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由此可见,想要成就霸王之业,非任人唯贤不可。
无有独偶,回溯历史长河,三国时期的曹操,亦讲求“唯才是举”,哪怕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也下令“名举所知,勿有所遗地进行网罗。凭此,曹操得以在军事上赢得与袁绍在官渡展开的宿命之战,在政治上借诸骨干之力一统中原,在文学上亦开创出建安时期的繁荣。反观在宿命之战中战败的袁绍,其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任人唯亲,在官渡之战中,喜好吹捧,惑于谗言,优柔寡断,是非不分,落得兵败的结局。并非偶然。可见任人唯亲。刚愎自用,难成就大事。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贤远佞,不仅利于成就大事,对一个国家产业发展亦大有裨益。汉魏以来,刘邦识张良、韩信而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刘备招卧龙凤雏使得“三分天下”之势。中世以后,唐有太宗启魏征于故营,成就贞观之治;明有洪武劝伯温于草莽,奠定新朝基业。而与他们的行为截然相反的,是臭名昭著的商纣王,他在与周武王的决战之前,接连杀害了好几位直言进谏的忠臣,也不可避免地成了亡国之君。各王朝的兴衰正证实了《书苑》中言:“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总结古人的经验和教训,在当代世界和深刻变化着的中国,任人唯贤,更是国之大幸。因此,我们要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人为本,统筹人才,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发人才资源,最终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