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上海卷高考优秀作文范文(通用7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1上海卷高考优秀作文范文(通用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上海卷高考优秀作文1
时间见证价值
曾听一位作家说过:时间,它在你的途中;在你的人生阅历中;在你做过的事中都留下痕迹,然后悄悄溜走。我认为时间不会悄悄溜走,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有些事,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露出真面目;正像有些有价值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反反复复才逐渐被人们认识。
经历更多的时间,才有惊艳的结果。
成就一件有价值的事,必须有足够多的时间,时间与结果往往成正比。“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虽然因身体多器官衰竭而逝世,但是,他的价值,直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被全世界认识。袁爷爷花了一辈子时间研究杂交水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获颁共和国勋章,名至实归。屠哟哟从1969年接受国家研制药物的艰辛任务,花费了几十年发现青蒿素,在2015年才荣获诺贝尔奖。五十年前,屠呦呦知道会获诺贝尔奖吗?她和袁隆平一样,不但救活了中国人,还救活了全世界。这两件事足以证明,在时间的沉淀中,事物的价值最终会被人们认识。生活中亦是如此,我们既然花了时间,就要把事情做好,做漂亮。我相信,只要我们投入了,最后的结果一定不会差,也许它会迟到,但绝对不会不来。
人都有梦想,但追梦需要时间。
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是当代青年的日常生活。十年寒窗苦读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不辜负亲人的期望,是为了不辜负自己的努力啊!少年,你的肩上应当担负的是草长莺飞和清风明月,你忘了你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了吗?你的理想是诗,你的理想是梦,你的理想是远方,而你现在要做的,就是握紧拳头,厚积薄发。你要相信世间明朗,万物可爱,人间值得,你未来,可期。在你小小的世界里,有一个大大的你,你可以做一个平凡的人,这样你的努力会被人看到,偶尔想起来,甚至会被自己感动到。你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不然,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淀,你的回忆也许只剩下后悔......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应当多点努力,来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而不是虚度光阴,假努力。
时钟上的分针、秒针一点一点的转圈,我们也一点一点的长大。时间是一张空白的考卷,我们要用我们一生有限的时间来给它上色,最后变成一幅动人心魄的画,来肯定它的价值,它的意义。
我们不说漂亮的话,但我们要做漂亮的事,让所成事物在时间的沉淀之后,拥有属于它自己的价值。时间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在我们生命中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去做事。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自有收获。
上海卷高考优秀作文2
时间的玫瑰终会艳丽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
漫溯历史长河,画风超前的梵高,生前落魄,死后成名。其艺术作品中包含浓厚的悲剧意识,充满强烈的个性与独特的形式追求。在他活着的时候,人们的思想认知并没有跟上他的步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认知的进步,人们才逐渐发现其作品的美妙之处。我们当然不能说梵高在世时,其作品是没有价值的。有价值的'努力不会白费,因为价值本身可以穿越时间,人的肉身终成枯骨,而有价值的事物却可以穿越时代,随着时间的流逝,改变人们的认知,焕发出新的价值。
时间的沉淀,可以证明梦想的价值。
当代“神农氏”袁隆平院士,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为了杂交水稻的实验,辗转到云南、海南等地进行育种研究,连续七年春节没有回家。在此期间,他先后做了三千多次杂交水稻试验,但都没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上级领导看不到希望,便认为这没有价值,曾多次劝他放弃。直到1970年,杂交水稻实验才取得突破,1973年杂交水稻试种成功,1975年全国大面积推广。1981年,国家科委授予袁隆平特等发明奖。在领奖台上,他迎来了人生第一次经久不息的掌声。此时,他的梦想在时间中沉淀了20多个年头。才终于显露出它的价值。
那位养活了大半个中国的老人走了,但伟大的梦想在时间的沉淀中终会显露价值。
在社会“内卷化”严重的今天,有人用躺平来对抗。躺着的年轻人因暂时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于是开始怀疑自己的努力有没有价值。我们不能躺着等时间的流逝,要在实践中改变自己的认知,明确自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心怀梦想,脚踏实地,相信只要付出,人生的价值终会实现。经过时间的沉淀,人生会在追梦中走入一个一个新的历里程。
于时间长河中,我们细细探索,寻找事物的价值。在时代浪潮里,我们大步出发,创造新的价值。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相信时间的玫瑰终会艳丽。
上海卷高考优秀作文3
大器慢成
常有人说大器晚成。
古有姜子牙,70岁还一事无成,卖鸡鸡飞光,卖面面成灰,索性一怒之下到了渭水之滨钓鱼,鱼没有钓着,钓到了周文王,大器遂晚成。但世人忽视了他的寿命过百岁而身体矫健无恙,整整工作了30余年而不倦,按照现在60岁退休来计,其实姜太公成大器的时期不过相当于常人40岁左右——正当壮年,所以,姜太公大器未必晚成。
器之为大器,需要遇伯乐才能相成。姜子牙如果没有在渭水之滨遇到周文王,那他不过是个渭水之滨一个无能的渔夫而已。经过时间沉淀的价值,如果没有遇见伯乐,那就不是价值。价值一定要通过展示、通过使用才能发光发热。所以,姜子牙钓鱼也不是不择地方,渭水为文王渔猎之水,选址甚为重要。一个人要想立足,平台非常重要。玉琮置于天坛之案可以祭天,置于乡野,则为顽童之玩物而已。
器之为大器,更需要器本为大器。周文王重金礼聘太公,更重要在于太公精通道法,腹有王佐之才。否则,请回镐京三天,发现不过是乡野村夫、狷狂之人而已,徒费口粮。一个人如果要成国之重器,务必精心修炼,精心铸造,耐得住寂寞几十年,沉淀出质量,沉淀出分量,方可为伯乐相识相取。若似南郭先生无尺寸之技能、滥竽充数,终有一天会原形毕露,露出绣花枕头中的一包草来。
器未必要晚成,时机到时即可成器。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在当今信息时代,科技日新月异,要有迭代思维,器未必要晚成,可堪小用的时候,即可及时站到需要的岗位上。子路说:“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虽有偏颇,但亦有道理,那就是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进步,也是成大器的最佳方法之一。君不见神舟飞船团队的核心成员均为80、90后?少年强则国强,要勇挑重担,在磨砺中渐成大器,也许是最佳成器方法。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器欲为大器,慢成胜于晚成。姜子牙若不是在仙山修得一身好本领和识得养生之道,恐怕人生七十古来稀,虽满腹经纶,但体力不支,辅佐于文王之侧,至多赢得“瞌睡姜”的美誉,难堪大用。慢成,即是步步为营、积小成为大成。不同于姜子牙学道60余年后,70岁方才下山求职,我更欣赏历史上更多的贤人,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进步,大器慢成,慢积年轮,更成良材。
呜呼,也许大器未必求成器,大器免成方是高人。我辈学子,十二年寒窗,一朝应试定输赢,千锤百炼刷题过,阅尽千卷都是泪,若成不了大器,也勿悲哀,器不在大小,在功用。只要能成为有用之一良器,造福于用器者,又何必在意器之大小呢?学子当砥砺前行,小器也可慢成,天生我材必有用,有用即是良材。
器之为器,又何必在意其大呢?
上海卷高考优秀作文4
事物价值的本源
事物的价值有普遍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大米对所有人都有维持生命的价值,大粪则不同,它是我们工作场合中尽量要避免谈论的事物,农民和苍蝇可能都爱它,但爱的原因,即大粪对于他们的价值又各不相同。
谈论至此,我们发现,“时间”这个元素并没有参与其中。既然如此,为何坊间一直流传着类似于题目中的言论——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还有很多类似的成语俗语,例如盖棺定论,时间会证明一切等等。
其原因在于,判断价值的那一刻,是谁在言说,以什么样的视角和立场在言说。如果他言语中的价值推翻了前人的价值判断,这时,他免不了跟一句:你看,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被我发现了!
至此,我们看出,认识事物价值的本源是人。由于人的不同立场,不同利益,不同文化背景,我们对于事物价值的判断也是言人人殊,没有统一的尺度标准。时间沉淀和认识事物之间最多有相关性,没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或正比例关系。时间对于我们认识事物的影响是复杂的。
在我们的理想中,随着时间的沉淀,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发掘出的资料越来越多,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的声音,我们越来越趋近理性客观——然而这一切都是我们的想象而已。就拿人尽皆知的“王安石变法”来说,从造成“北宋灭亡的原因”,到“积极大胆先锋的改革”,再到“辩证认识其价值”,这一路的变化并非朝向“王安石变法”的真正价值,反倒是显示出不同时代,不同利益的群体对这一史实的加工利用。
时间是“可怕”的,它像风沙一样“打磨”着事物,随着它的“打磨”,越来越多的真相被“侵蚀”,越来越多的“言说”覆盖其上,我们很难说时间的沉淀就一定能让我们认识事物的价值。
如果说时间能帮助我们认识事物价值的话,那也不是来自“沉淀”,而是“搅动”。事物不是“浑水”,靠着地心引力能自动澄清。为了让我们达到理想中的理性和清明,我们必须利用“时间”,不断地倾听不同的声音,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立场,不断地承认并打破自己的局限性,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突破升级自己的认知视野,这样才能让时间对我们认识事物起到真正积极的作用。
现代会计学创始人麦西金有云: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同样,时间只会给主动探究者以事物的价值。
上海卷高考优秀作文5
时间证明一切
当下的流行元素可以说泥沙俱下,一经历史长河的沉淀,精华便沉入河床,历久弥精,糟粕随着泛起的.泡沫化为乌有。所以经得住历史考验的流传下来,被广为传颂,成为经典,往往而是。
而智者向来是能看透历史的风尘,将当下的流行元素仔细漂洗过滤,辨明精华,创造精华,弘扬精华。我们就是要锻造一双眼睛,能看得清辨的明,事物的价值有可能是跨时代的。我们不局限于时代,而能发掘事物价值,要么成为经典的传承者,要么成为了走在时代前列的先驱者。
价值由何而来?又如何定义?
《世说新语》注:“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我们也知道: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圣手仁心的白衣天使焚膏继晷、救死扶伤;终日辛劳的清洁员为我们清扫出整洁的街道;三尺讲台上,十里深巷中,正是教师队伍的身影;不畏艰险的军人战士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共同的.祖国,护卫人民……平凡微观的世界里,不乏伟大之辈。
我辈青年,特为尤甚。让时间去证明一切,脚踏实地地探索价值的真谛。君可见五四青年的热血挥洒在中国的土地上,而今已生出新的向往;君可见天才曹原的努力记录在《自然》上,成为物理界的中国骄傲;君可见,女神徐颖的钻研化作“北斗”系统,助力祖国“中国智造”……自古如今,真正的价值从未被遗忘,它永生于浑浊的历史汹涛——永远鲜活而明亮。而时间,本质是一段价值苦旅。千般荒凉,不如以此为梦;万里蹀躞,必当以此为归。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岁月不居,前事已往,我辈顺随本心去追求、创造真正的价值!时间是最好的证人,新时代的发展也会以“戢鳞潜翼,思属风云”的我们为荣。
浅水喧哗,静水流深。万物的本质隐藏在标签之下。你,为何不用慧眼、不用双手,不用时间,探索它的真谛?
上海卷高考优秀作文6
是时间的魔法吗
日出日落,花谢花开,日晷旋转,时钟滴答。时间,可以感知,可以测量。可时间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想,很少有人答得出吧。
爱因斯坦试图回答。1915年,他在广义相对论中指出:时间、空间和物质是不可分的,它们共同组成了我们生活的四维时空。而且,在不同的重力场中,时间也是不同的。爱因斯坦的伟大毋庸置疑,他开创了现代物理学,可他真正被科学共同体认同,因光电效应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却是很多年后的事。是时间的沉淀,让他的理论熠熠生辉了吗?不,在这个故事里,时间只是扮演了一条鸿沟的角色。爱因斯坦的理论太超前了,他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
郑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批出土于贾湖的八千多年前的骨笛,它们至今还能吹响,其中有一支甚至能吹出不完备的七声音阶。这说明,它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响器,而是一件精巧的乐器。时间在这里又扮演了什么呢?我觉得是滤镜。骨笛乃丹顶鹤骨所制,钻孔极不易,加之每个音孔的音都很准,它本身就是神品。时间的存在,只是让我们在赞美它时,多了几分感慨:哦,多么优美的乐音啊!原来八千多年前,我们的古人就已经这么了不起了。
1874年,莫奈拿着《日出·印象》去参加第一届“独立派”画展,不用说,收获的又是学院派的冷嘲热讽。评论家勒鲁瓦甚至出言讥笑:“画的啥呀?半成品吗?依我看,不过是画了些潦草的印象嘛!”有意思的是,莫奈以及他的同侪居然没有生气,反而以“印象派”自居,更加投入地延续自己的风格。如今,印象派早已成了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画派。印象派的画,也成了许多美术馆的重要收藏。时间在这个故事里,好像什么也没有做。社会的发展,让人类的审美变得多元,也让原本不入流的画,成了永恒的经典。
《诗经》305篇,两千五百年前的文字了,很多字,现在不用了,很多语法,现在也不用了,我们读来,难免有“语障”,需要不停地查字典,找注释,才能明白个大概。可奇怪的是,它仍然是中国最美的诗歌、最杰出的文学。在这里,时间明明扮演了沙尘暴的角色,可《诗经》的光彩却一丝一毫不受影响,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了想,大概明白了。事物的价值,只在于其本身,而非时间。时间其实什么都没有做,只是一点一滴地流逝。至于事物的价值是立时呈现,延时呈现、还是永远不呈现,就取决于它的运气了。要不然,诗人怎么会慨叹“时间无情”呢?
上海卷高考优秀作文7
时间不曾沉淀
事物价值的高低和人们认知的深浅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时间也并不是认识事物价值最重要的因素。关于时间沉淀显出事物真实价值这件事情,最常见的例子是画家梵高。人们经常把梵高视为怀才不遇的天才画家,生前寂寂无名,贫病交加,死后却身价暴涨,稳居世界艺术殿堂的前列。因此扼腕叹息,认为梵高生不逢时,人们在他死后才认识到他的伟大。
但稍微了解一点艺术史我们就知道,梵高有个很有头脑的弟弟。他很早就发现了梵高的天分,并且负责售卖梵高的作品。正是因为他知道哥哥的价值,所以才把梵高的画牢牢控制在手中,没有用低廉的价格任其流入市场,耐心等待着合适的出手时机。在等待期间,他为梵高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经费,让梵高可以去自己喜欢的南法小镇阿尔勒创作和疗养。阿尔勒我去过,安宁祥和,日光灿烂,梵高咖啡馆隔壁的西班牙海鲜饭香气四溢,让人垂涎三尺。
梵高弟弟的判断是正确的,遗憾的是梵高没有等到那一天,在追求艺术之路上他太早陨落了,这是许多天才艺术家共同的命运,并非只有梵高如此。因此,梵高不是被世人错过,他的作品也不是缺乏时间沉淀,只能说是造化弄人,而人们又乐于接受一个悲苦的故事,可谁又真正知道梵高的内心世界呢?
真正恰当的例子应该是圆锥曲线,由古希腊数学家阿波洛尼乌斯在公元前200左右发现,此后的一千八百年间它是指作为数学公式存在。直到第谷和开普勒开始研究行星运动学,圆锥曲线才突然凸显出自己在天文学上的实用价值,可以用于计算行星运行轨道。一千八百年前,圆锥曲线就已经做好准备。但是需要人类一千八百年的时间逐一把科技树点亮,要等到天文望远镜问世,也要等到第谷这样全身心投入行星研究的人累积观测数据,人类中有牛顿、开普勒这样的群星闪耀登场时,人们才会终于认识到圆锥曲线的价值所在。
作为反例,乔布斯发明的触控式手机屏幕,人们几乎是立即就接受下来,并且成为智慧手机的基本操作,从此放弃了手机上的物理键盘,时间因素在这个例子里完全不起任何作用。如果一定要找出什么理由,大概可以说是人们对于抽象概念的接受程度,要远低于直觉感受。圆锥曲线要计算,但是手机屏幕上点、按、滑动、放大缩小只需要直觉,并且可以得到立即的反馈。
所以,问题并不在于时间和时间的沉淀,而在于人们的认知,以及改变认知的难易程度。
由此可见,时间并不会有什么沉淀,时间也不会主动产生什么认知。所谓的沉淀,源自人们的努力,并且由这些努力带来认知的改变。如果没有第谷经年累月的观测,如果没有汉密尔顿和路易医生的观察和分析,人们的认知还依然处于蒙昧之中,也就自然谈不上什么认识到事物的价值。当圆锥曲线方程落满灰尘,当人们流尽鲜血然后死去时,时间并没有做任何事情。时间就是个代价,人们努力付出需要的代价,人们转变观念需要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