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高考作文

2021-09-27 07:34:21
有关冲刺高考作文锦集五篇

有关冲刺高考作文锦集五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冲刺高考作文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冲刺高考作文 篇1

20xx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无疑在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全国及各省市自主命题的17份语文试卷中,以“首善之地”京津沪为代表的四省市重新采用了“命题作文”这一传统形式,早已匿迹的“材料作文”在时隔七年之后又在全国i、ii卷和素有“高考风向标”之称的湖北卷及山东卷的力推下再次登场,而近年来一直领尽风骚的“材料作文”已悄然退守一隅,仅仅出现在广东、四川、安徽、江西等七套试卷里……这使原本不好把握的高考作文走向更显得扑朔迷离。如何理解这一变化,并引导考生认清形势,主动适应,进而搞好最后一段的作文复习呢?结合近年来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体会,我们认为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把握07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的“三变”“三不变”。

“稳中求变,变中求稳”一直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之一,其中“稳”是命题的主流,

从近六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情况来看,“稳”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倡导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和创新精神的命题思想不变。如20xx年以来高考中出现的“诚信”“心灵的选择”“感情的亲疏影响事物的认知”“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等话题,都是以此为指导思想命题,体现了语文“文以载道”的工具性,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科学辩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其次,回避社会热点,暗合时代精神的命题角度不变。高考作文命题“不跟风”,不会我们正提倡“与时俱进”就考“与时俱进”,我们正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就考“和谐”,但其命题会紧贴时代特色,暗扣社会需要。05年的“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所蕴含的正确认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质变与量变,06年的“老鹰与乌鸦”所蕴含的正确认识现实、认识自我、立足实际、积极进取等思想,正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树立科学发展观所需的关键所在。“稳”体现的第三个方面就是高考作文命题由单一思辨型向复合思辨型过渡的渐变趋势不变。回顾十年高考,作文单一性命题向复合性命题渐变是其中的一个显著趋势。单一性命题是指作文的材料或话题内容性质单一,思想指向单一的命题形式。“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心灵的选择”均属此类。复合性命题就是作文所给材料的寓意或话题由看似孤立实则统一的两反面构成的命题形式,行文时考生需抓住二者的关联,在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审题立意,从03年开始的“感情的亲疏影响事物的认知”到05年的“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均属复合性命题类,06年全国i卷的的“老鹰与乌鸦”虽属材料作文,但牧羊人的“它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和孩子的“它也很可爱啊”的这对看似矛盾的观点,实际上也是辩证统一的,在评卷中,我们将“既要认清自己,量力而行,又要敢于尝试,超越自我”确定为最佳立意(内容为一类上)就源于此。我们认为这种侧重于检测考生文字思辨能力的命题趋向依然会体现在07年的作文命题里。

在“变”的方面,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作文命题的形式的多元化已成定局。这对07届考生是相当不利的,因为他们从高中入学开始就侧重于“话题作文”的练习,因此,我们提醒考生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应加强“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漫画作文”的训练。“变”的第二点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种形式开始相互渗透融合,命题形式的概念化渐趋淡漠。严格意义上说,06年全国一卷(材料:老鹰与乌鸦+话题:猎人与孩子的评价)和江苏卷(材料:对路的不同看法+命题:以“人与路”为题)。就应属于这种不同命题形式的组合交融,应该说,这一全新的命题形式与高考“稳中求变”的命题思想是一致的,对命题者而言要想探求作文命题的新形式,各形式的渗透变化应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从这一角度看,三种传统命题形式的渗透融合应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思路、新走向。立足于此,一线教师应在三种命题形式的结合上下一番功夫,在命题新形式上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变”的第三点就是河南考区的作文评阅标准将更加严格。由于话题作文连续多年一统天下,所以06年的题型变化使相当一部分考生感到很不适应。在高考评卷时专家组考虑到了这一情况,因此06年的作文评分标准应该说是相对宽泛的,但有了06年的经验教训,07年肯定不会旧戏重演,考生应对此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决不可掉以轻心。

二、从作文训练的自身规律入手,立足于“稳”,在“稳”中求巩固。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无论如何变化,考查学生谋篇立意,表情达意的根本出发点是不会变的,因此,高考作文备考应在认真理解《高考作文评分细则》的基础上从作文训练的自身规律入手,做好“四个巩固”。

1.审题立意的巩固训练。在高考作文“内容”“表达”“发展等级”三大评分点中,题意的确立是否切合命题意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阅卷时我们称它为“决定项”),它决定着考生作文总的得分,按细则规定其他评分点只能在此基础上打分,不能“跳项”(如题意定为一类的,表达及发展等级只能在一类或二类上打分,不能低于二类)。因此,考生应排除畏难情绪,加强对材料的分析训练,紧扣材料,从正面立意,选符合社会主流意旨的最保险的角度命题,不宜剑走偏锋,盲目追求观点创新。训练时间宜相对集中,一次解决3~5个材料,从中总结出解题的规律,每月两次,贯穿始终。考生见得多了视野才会宽,思路才会广。

2.材料运用能力的巩固训练。高三学生时间紧,任务重,收集到的资料有限。因此我们提倡学生互相交换材料,集思广益,并在互相交流、精选时例、取材课本、旧例翻新的基础上,加强一例多用训练,将自己有限的例子用精,用好,以一当十。

3.优化后的文章结构的巩固训练。考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长处选定文体,并精选出若干篇与所选文体相似的高考满分作文(考场作文有其不同于名家名篇的特殊性),对其“剖析麻雀”,掌握其结构规律(应具体到怎样点题,怎样解题,何时详,何时略,何时运用何种性质的材料,首尾如何照应,以及如何运用修辞等),然后进行结构的对应性训练。我们认为,在最后有限的时间里,那种泛泛而练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

4.优化后的语言文采的巩固训练。对语言基础不好的考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考生应对照范文加强作文语言的仿写训练,最低要求应把自己平时经常使用的材料的叙述语言写漂亮,把常用的首尾写出彩,不要怕费时费力,实践证明这一训练在高考评卷时所获得回报常常是出人意料的。

三、针对高考作文变化的新形势,着眼于“变”,在“变”中求提高。

严格意义上说,不断 ……此处隐藏3357个字……一支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

自私利己,愚者之见;打造双赢,智者之举。双赢,那是信心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双赢,使你我共辉煌。(山东考生《双赢,你我共辉煌》)

点评:这位考生深谙应试之道,开篇用三个排比性的段落,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意蕴,又彰显自己了文采,可以说考生本人就充满双赢的智慧。点题之后,又用四个排比句,点出双赢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例4:当三闾大夫抱着石头与江水相拥,当西楚霸王自刎时的鲜血染红了整片夕阳,当普罗米修斯裸着身体被巨鹰啄食,当拉奥孔扭曲着身体仍想保卫自己的儿子,历史的悲风中发出阵阵悲鸣,但他们生命的结尾却那么响亮有力,数千年来仍叩击着人们的心灵,播放出永不低沉的生命绝唱!(江苏考生《生命的绝唱》)

点评:这样的语言是不是很容易唤起你的共鸣?这样的开头,既饱含着深厚的情感,又折射出理性的光芒,引导我们触摸到了这样的本质——生命的绝唱应当如豹尾一般高亢有力;生命的结尾,并不意味着结束与终止。

三、由名言警句入题,彰显底蕴。

语言是文章的外在表现形式。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包括高考阅卷者)都认为,高考作文的最大弱点(本应是最大看点)还在语言,就是缺少文采。其实,文采的缺失并不是我们肚子里没有佳句,只是我们没有将为应对名句填空而大量积累的名言警句放到作文中。一旦我们有了这个应用的意识,我们将能很容易地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轻轻松松地获得语言上的发展等级分。

例5:布莱尔曾说过:“一个人年轻时若是保守党,就太没有心肝,但一个人年老时若是自由党,就太欠成熟。”或许,张扬属于年轻人,内敛属于老人。

苏轼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清照低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或许,张扬属于男子,内敛属于女子。

张扬,让阳光普照大地,让万物复苏;内敛,让月光撒下的清辉伴着失眠的人入睡。张扬,让滚滚长江水无休无止;内敛,让漫漫撒哈拉沙漠中的驼铃悦耳动听。(福建考生《张扬与内敛》)

点评:名句要用好,用到位。本文考生在开头引用布莱尔的名言可说是胆子不小,因为美英等国的领导人历来在国人的心目中地位并不太高,但是这句名言用在这里诠释“张扬与内敛”的关系却又是恰到好处,接下来,再辅以中国古典诗词佐证,这就自然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眼球,令人不由得佩服这位考生眼界的开阔。

例6: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很喜欢卞之琳的这首小诗,隽永而深刻。有一种悠悠情思令人遐想。简单的文字,如工笔描绘出的一幅画,细腻而自然。(山东考生《别人的风景你的梦》)

点评:本文考生匠心独运,选取了卞之琳的小诗《断章》作为话题“双赢的智慧”的切入点,非常吻合。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上还能想到这首充满闲情逸致的小诗实属不易,显示出了考生较为扎实的写作功底。底蕴说白了就是积累,走上考场的时候,你该积累了不少的名言警句吧,而你所积累的东西不只是为了那道仅值4分的名句填空题吧。

四、用叙述故事的方式入题,设置悬念。

故事总是吸引人的。与成千上万份的议论文和抒情散文相比,故事类的文章显然更加耐读。而在这编述故事中,用倒叙的方式开头则更能调起阅卷老师的胃口,使他(她)产生一种迫切的阅读欲望。

例7:院长坐在大藤椅上神情凝重。虽说不是什么大事:不就错开两张病危通知单嘛!可这事儿错就错在这两位“病人”身上。这下搞不好要为天下人笑喽。唉!(福建考生《两份病危通知单》)

点评:这个开头设置了两个悬念。一、两张病危通知单可不是小事;二、病危通知单还开错了,你说这能不出事吗?这两个悬念就预示着下文肯定有一个特别的故事,于是读者的好奇心油然而生。

例8:18年前的仲夏夜,我带着嘹亮的哭声来了。您说,这是个吉祥的开头。在您的牵手中,我蹒跚学步;在您的教导中,我呀呀学语;在您的期盼中,我迈入学堂;在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我逐步成长……(江苏考生《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

点评:这是一篇用第二人称写的记叙文,文章的题目就预示着这里必将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样的倒叙式开头在记叙文里应该说是比较典型的,入题快,不事张扬,平实道来,自然而然地扣紧了题意。

五、以新颖形象的比喻、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描绘开篇,震憾读者。

例9:那轻轻摇摆的柳絮像是您飘逸的长发;那闪闪的星星像是您明亮的眼睛;那天边的一抹红霞像是您温柔的唇;那霏霏的细雨像是女儿对妈妈您无尽的思念。(广东考生《芳香永存》)

点评:这是一封发给天堂里的对妈妈的信,瞬间就抓住了读者的心,不仅是因为世间伟大母爱之相通性,还因为这位考生的比喻太精确、太形象、太具表现力。飘逸的长发、明亮的眼睛、温柔的唇、无尽的思念,我们每一个人的妈妈不都是这样么?

例10:回眸处,回眸处,历史的光芒穿刺迷眼,我似乎可见远古的蛮荒处夸父那如飞的箭步,踏破尘土,踩碎气象,朝着那火红的太阳就不停息的奔跑着。那不曾停下的步子带领着人类走出矗立的岩,万尺下的深渊,走出了文明之路。

侧视时,侧视时,我看见那峥嵘岁月里,孙中山奔走于乱世的脚步,那脚步曾停留在李鸿章的府衙,曾踏过北上的火车、南下的渡船。那不知疲倦的奔跑的姿势,终使他赶上时代的浪尖,冲碎了千百年来不变的封建桎梏。(湖南考生《生如夏花》)

点评:短促的句子很能营造出话题——“跑的体验”所需要的一种紧凑感、节奏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这位考生在文章一开头就果断地用动作感很强的词句描绘出两个先辈奔跑的场景,使读者一下子就体验到了奔跑的快感,找到了奔跑的动力。生活场景的描绘一定要具有视觉冲击力,这位考生运用很成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考场作文的语言难求通篇皆妙,但时有风骚还是可望亦可及的。上面简介的五种开头技法并非独立存在,在具体的操作中应当揉合其中的二点或三点。相信它肯定可以帮助各位考生在高考中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夺得较高的分数。

[对应训练]

1、请以“宽容”为话题写一段精彩的开头。

2、请以“人生”为话题写一段精彩的开头。

3、请以“曾经的”为话题写一段精彩的开头,横线处自己添加内容。

[示例]

1、宽容是什么?老师说,宽容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学生说,宽容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磨难;李白说,宽容是“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情谊……(设问+排比+名言警句)

2、人生是一张洁白的画纸,我们每个人就是手握各色画笔的画师;人生是一条看不见尽头的长路,我们每个人则是自己人生道路的远足者;人生也像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我们每个人就是手握农具的耕耘者……(排比+比喻)

3、人生的足迹像一首歌,流淌在记忆的深河里。那曾经的过去,留下许多经年不消的印象,仍就历历在目。她就那么走了,一句告别的话也没有,留给我的,只有那空荡荡的桌子……(设置悬念)

《有关冲刺高考作文锦集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