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

2021-10-02 03:21:46
精选高考作文集合七篇

精选高考作文集合七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考作文 篇1

后悔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夜深了,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漆黑的山路上,突然有个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请多拣些小石子,明天会有用的!商人决定执行这一指令,便弯腰拣起几块石子。到了第二天,当商人从口袋里掏出石子看时,才发现哪些石子原来是一块块亮晶晶的宝石!自然,也正是这些宝石使他变得后悔不迭:天啦,昨晚怎么就没多拣些呢!

根据上面的材料,以后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高考作文 篇2

中心之处,不乏香车宝马,川流不息,更有繁花似锦,碧树银台。只怕庸人忙忙碌碌,迷失在了中心地带的拥塞,似锦的人生最后还是沦为平庸。

边缘之隅,兴许大雪弥漫,星空暗淡,平添彻骨寒意,无限悲凉。只要人心永不沉沦,去探寻那边缘地域的魅力,平凡的生活终究也会流光溢彩。

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位失掉王位的国王。”的确,我们从生活的夹缝中获益良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在找寻属于自己王位的过程。要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像梁衡所说:“正常生活中人人可以为王,只是我们不必在意这王国的大小。”无论你身处何方,若是你心笃定,永不沉沦,纵然只是村夫之乐、平民之趣,也可以变成沉甸甸的王冠,在边缘的帷幕前熠熠生辉,闪耀着如中心地带般的光芒。

其实,大多时候,最明亮的中心地带总是最迷惘,最繁华的庙堂之高却总是最凄凉;最冷清的边缘之处不见得没有花开遍野,最寂寥的江湖之远不一定缺失铁血燕然。六朝之后,初唐的社会靡艳娇奢,多少白衣飘飘的诗人,渴望着一赋动帝王,招封至京城。于是,他们于洛阳,吟咏自己安享富贵的闲情逸致;于长安,描写帝王城居的宏丽繁盛来讴歌太平。纵然是身居旖丽的中心,可那满纸的六朝遗风,通篇的靡靡之音,是换不来认可的。

当那份繁华,无缘得触,当他们被迫远离京城,当赴任偏远之地漫游道中。他们才真正的发现,江湖之远的忧患之作,比那庙堂之高的盛世繁华,更有价值。于是,才会有抽离繁华之外的惊警,流芳万世。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亦同,古有忧国忧民的诗人,恣意纵横,一字千钧;今有“走到人生边上”的低调作家,陶陶然专心治学。

菜根谭有言:“世人动曰尘世苦海,不知世间花迎鸟笑,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的确,边缘之处人烟荒芜,冷烟寒月,怎奈,唯其寂静,得其深远,唯其清冷,得其安然。或许是未曾跻身,反思时才会想的更加清楚;或许是一直远离,回望时才会看得更加真切。

既然如此,何必执拗于身处何处?心在哪里,中心就在哪里,边缘之地,鲜花自然开放,边缘之地,不曾寂寞凄凉。待明日,我心自定,问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考作文 篇3

一、指向现实的意识

xxxx年高考结束后,很多专家、学者对全国各地的作文题目进行了点评,使用词汇最多是“现实(时代)、开放、思辨”,而“现实与生活”又是三者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李泽淳、郝继东点评辽宁卷“作文材料内涵贴近现实,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意义”;胡廑点评浙江卷“题目与生活实际关联,让考生有话说”;史绍典点评湖北卷“湖北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比较接地气,述说的都是普通人的普通事儿”;厉行威点评湖南卷“散发着时代气息”;唐建新点评广东卷“嵌入时代烙印,引向生活感悟”……。(参见《语文学习》xxxx年7—8期)可见,指向现实,考查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认识,引导学生关注时代、思考生活已经成了所有高考作文出题人的共识,也被很多语文专家、学者所认可,所接受。这种现实指向性,一方面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多处提到语文应“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应“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特别是在表达与交流上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另一方面则是时代与国家对现代学生的要求与期待,“作为当代高中生和未来的国家公民,理应直面社会,直面人生,对社会现象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而不应死啃书本,作文中只会拿几个古人说事,套话连篇。”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该关注现实生活,应该思考时代困境,将思维的触角伸向广阔、丰富而多彩的生活。

其实,高考材料作文除了有很强的现实指向性,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之外,还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普遍的引导性。很多高考作文的材料都是从万千社会现象与事件中选取的,题目的设计都是经过反复的考量和精心的思考的,可谓慎之又慎,斟酌之后再斟酌,材料背后反映的肯定是现代社会或者现代人普遍面临的问题或经历的事情。另外,高考作文还有很强的引导性,高考作文指挥棒,引领了以后作文写作与研究的方向,更引导人们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共同思考人类的生存困境或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如张开老师所说:这些新材料作文都有一个鲜明的指向性:现实、现代,“引导考生积极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自身,具有良好的导向意义。”正是因为高考作文的指向性、针对性、指导性,所以学生在写作新材料作文时就一定要有联系现实的意识,不仅就事论事,就材料谈材料,还要把材料放在宏

大的社会背景中去关照,去透视,放在历史与现代的坐标中去分析、把握,从而找到材料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契合点,把握材料的现实指向,进而在写作中有的放矢,层层深入,展开论述。

比如xxxx年北京高考作文“老规矩”就是勾连了“传统”与“现实”,本质上还是一个“传统观念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应该如何被对待”的老话题,就是对现实的一个鲜活的反映,世易时移,很多“老规矩”被人们淡忘,引导人们重拾“老规矩”,重新关注传统,思考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再比如全国大纲卷作文题“农民工与医药费”,现实指向性就更明显,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在人们普遍功利化、私利化、世俗化、缺乏信任的情况下,新闻当事人老王和医院以及老板之间的诚挚信任。互敬互爱的关系,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引领作用,在普遍缺乏底线,人情曰益淡漠的情况下,对社会“正能量”的弘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诚信、和谐、文明”等关键词有极大的示范引领作用。江苏卷“青春与不朽”的作文题则力图引导学生直面现实,直面生命,永葆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态,张扬青春,一往无前,把握当下。

因此,指向现实的意识就是要求考生无论是在审读材料时,还是围绕材料写作时都要心中有现实,心中有指向。只有这样,才能有很强的针对性,才会语中要害,才会写得有深度,有思想,有高度。

二、基于材料的意识

新材料作文作为一种新的 ……此处隐藏8250个字……多么多么多么多么多么多么可笑的笑料,甚至有时候,我还会附和他们道“傻仔啊~~”可,我并没为此而劳神伤驱,我并没为此而大动干戈。这不是随声附和,更不是妄自菲薄,因为我清楚知道,自己只不过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与一些特定的人儿说一些特定的话来娱乐一下他们那特定的心态。老实说,我还曾为那样特别的我而感觉到特别骄傲呢!!

同学甲说,“好样的!人生能有几回博,此时不博待何时!”

同学已说,“你真的想清楚了吗?”

同学丙说,“哎~又将有一个人被搁浅了~~~”

这三个人说得都很有他们自己的见解和道理,或错或对,或褒或贬,我都无资格加以评论。无论如何,我都要感谢他们,起码我知道他们真的有曾经当我的话是件事儿,起码他们间接地让我知道有一个这样或那样的自己的存在。可以肯定的是,我不会再像当初那样,狠心地将自己的梦想再次抛到九霄云外。看到“云”,我突然又想起了一段文字:“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后来,看它们只有两句,诗不成诗,好像蛮怪的,所以就擅自为它们添上句:“兵来将挡,喜怒于无声无色水来土掩,浮沉在东来东往”我不会再相信“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毕竟,我真的还只是个孩子,真的还怀有一颗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心,真的相信某某某所说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高考作文 篇6

林则徐小时候,老师出了一句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林则徐对道:山登绝顶我为峰。

海到无边,山登绝顶,那都是绝美的好事情,因为那里有着绝美的风景。海到无边,那天作岸的地方,人没有办法置身到那地方;山登绝顶,站在高峰之巅,却完全可以办到。一个人,登上主峰之巅,仰望长天蔚蓝,俯视大野茫茫,脚下群山起伏,连绵不断,或是云海波涛,翻滚飘荡。这境界,这景色,那是何等壮观!人到此时此刻,当然心旷神怡,痛快淋漓。

这山顶的风景之所以壮美,那是成功者的风景,是一路攀登之后特有的境界。当然,最美的风景,最惬意的时候,最风光的境界,就在峰巅之上,别处没有。人要站在峰巅之上,就少不了一步一步的前进,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攀登,即便怎样的艰难苦累,连一个台阶也甭想少!

风景是这样,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人生的成功,当然是最风光的时候。人生的成功,少不了拼搏进取,少不了吃苦受累,少不了日积月累。无论是学业还是工作,还是创业,都得一步一步来。书要一页一页地读,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办,工作要一点一点地做。那事情,跟登山一样,一步一步一路走来,靠毅力,靠意志。经过不懈的努力,经过日复一日的勤奋,才可能登上成功的巅峰。那时候,当然有最美丽的风光,有人间最壮丽的景色,有奋斗者成功的快乐和喜悦。登上事业的巅峰,俯瞰人生,当然气象万千,当然感慨万端,那享受,当然不同凡响,那痛快,非常人所能体验!那时刻,是人生最美丽的时刻,那风光,有着宇宙中一切风景都无法比拟的辉煌。

高考作文 篇7

19日,刚评阅完语文试卷的重庆永川北山中学教师蒋海彬透露,今年的优秀作文不如往年。蒋老师说,以前考生写文化散文都有套路,引用名人的诗句和话,然后加点材料,词藻华丽就能得到高分。这次写高考,没名人可用了,但部分考生引几句杜甫的诗,后面加句话,说这就是杜甫的高考;引句庄子的话,这就是庄子的高考……闹出屈原、杜甫参加高考的笑话。

屈原、杜甫参加高考,这真算是一则笑话。但这样的笑话历年都有,想当年,全国高考一则“战胜脆弱”的话题作文,竟然出现了无数考生不惜牺牲自己的父母来证明自己是多么坚强。我举这个例子的意思是,只要高考存在一天,只要高考作文是应试作文,不论是什么套路,考生闹出一些笑话不但是可能的,而且应该是经常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考生非但是不可笑的,反而是值得同情的;可笑的是应试教育体制下那些折腾考生的出题者。

说开一点,现在的中学有正常而正规的作文教学吗?作为一个资深的高中语文教师我可以负责的说:“没有”。既然没有正规而正常的写作课,除了那些自己热爱写作的学生,高中学生能够写作像样作文的能有几个?然而,应试教育下的高考作文有60分,有什么样的题有这么高的分数?所以,要说不重视作文的语文老师是没有的,除非他不想在学校端饭碗。但重视归重视,能够给学生正常而正规的作文训练仍然是不可能。一是高考作文不需要面面俱到的基础训练,二是根本没有时间来系统上写作课。所以,要“训练学生基本功,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都要训练”只是一句空话。

但既然应试教育下的作文分数如此之高,那么一切的作文训练也都是为了高分而作文,所以,高考指挥棒指挥写什么就教什么。既然这些年话题作文大行其道,那么,所有的训练都围绕话题来进行。话题作文怎样写才能得高分?唯一的参照就是上一年的高分作文。既然高分和满分作文都是华丽辞藻和古代名人材料的堆砌,那么,理所当然的要让考生这样写,满大街书店热销的满分作文训练堆砌的也是这一类作文,考生能不这样写吗?能怪考生写这样一些华而不实的所谓文章吗?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同理,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只要能得高分就是好作文。为了高分作文许多学校基本上都是训练如何改造、克隆乃至背一些经典范文。难怪每年公布的满分作文“年年岁岁曾相似,岁岁年年今又来”,多是“曾相似”乃至抄袭之作,搞得一些省市不敢再公布满分作文了。

因此,今年重庆高考作文题“酸甜苦辣说高考”适合写自己,不适合写文化散文;也因此,考生平常积累的文化材料基本派不上用场。慌乱之余,只好让屈原杜甫等古人来“参加”高考,闹出了不该闹的笑话。

笑话之余,大家都应认真反思。“屈原杜甫也高考”谁之错?我以为,错不在学生,也不在老师,错在应试教育制度。应试教育制度只能培养考试机器,而不能培养生动活泼充满创造灵性的人。应试教育下的作文教学,也只能训练一群只会玩弄辞藻技巧的应试作文写手,而缺乏写作抒发真情、激发创造的性灵文字的人。即使那些得了高分乃至满分的高考作文,也大多是华丽辞藻堆砌下的文字垃圾,是禁锢学生心灵和创新思维的现代八股文,而现代八股文的催生者就是应试教育。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文章是最能够表现每个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关键是我们的应试作文常常不反映学生所喜欢所熟悉的生活;中国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本来也没有多少自己独立的生活;应试教育下的作文训练也是以机械模仿和克隆为主,学生的灵性和创造力已被这些刻板的训练搞得荡然无存。在这样的环境里这样的语境里学生不让屈原杜甫高考也很难。

听听美国普林斯顿招生院长哈格顿先生对作文写作的“忠告”吧:其一、不要为作文而作文。作文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在一页纸上能完成的故事。

其二、作文里的你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你,而不是一个想象中、理想中的你。你的作文应该表现出你自己的风格、特点,表现出你自己的思想、情趣。关键是看上去像你自己的东西。

还有几条,但关键的是这两条,“讲述一个故事”,“写出真实的你”。我觉得这才是作文教学的本质和真谛,也是写作的最起码的要求。如果学生连一个故事都讲不好,如果连真实的自我都表现不出来,那么,这样的作文只能判不及格。

什么时候中国的作文教学才能回归它的本来面目呢?

《精选高考作文集合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