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比较有名声。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有几棵上千年的古樟树和一些几百年的老房子。刘家楼是最有名的,它离古樟近,房子最大最古最漂亮最有文物价值。我奶奶和刘家楼有些因缘。解放前几年,刘家楼办学招生,我奶奶在这里读了三年书,跟刘氏兄妹是学友。解放前的两个月,刘家的老老小小都走了。去哪里了,没谁说得清。
我奶奶快八十了,她们当年的合影照放大了挂在刘家楼的大厅左边。她要管理这个古房子的文物局的刘叔叔(他是刘家宗祠的)打听当年同学的下落,刘叔叔也说不大清楚。
我觉得这里面一定有故事。
果然,奶奶所追寻的,并不只是同学的下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打开那天找衣服时从老樟木衣柜中掉落出来的旧本子。纸页泛黄,但上面的青春依然绽放着夺目的光华。
刘家楼办学后,奶奶入了学,与刘氏兄妹交为好友。我奶奶家境一般,仅能满足一家老小的简单温饱,奶奶入学后家里就没什么闲钱了。而刘家则比较殷实,办学也只是为了方便邻里乡亲,不以盈利为目的。更可贵的是,刘氏兄妹低调谦卑,乐于助人,严于律己,是奶奶日记里“优秀”的人。
奶奶刚念初中那会儿基础很薄弱,但她极好胜,总想有所改变。刘氏兄妹因家境好,启蒙教育做得早,且都好于学习,所以他们的成绩常名列前茅。也因此,奶奶常向他们请教问题,刘家楼的樟树下便是最好的去处。刘家楼没有高中,所以奶奶和刘氏兄妹相约一定要考到县里最好的高中去。
奶奶在日记里说,自己小时候成绩并不差,但因贪玩,学业并不扎实。到了刘家楼,认识刘氏兄妹之后她才看到什么是拼搏的模样。刘家妹妹知道奶奶家的难处,就在选购书籍练习时,拜托家人多捎一份赠予奶奶。奶奶也没有辜负她,每日早起赶到学堂,赶在先生没到之前与刘氏兄妹一起学习。课间休息时也收起玩心,只顾讨论问题。天道酬勤,奶奶慢慢地追了上来,虽然还是与刘氏兄妹有些差距,但她以不小的优势一直稳居前三。刘氏兄妹比奶奶还高兴,因为如此这般,他们一齐考入县一中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了。
朝夕相处,友情可亲,奶奶与他们情同手足了。尽管家境不同,经历不同,但因共同的目标,三颗心紧紧相靠。学习之余,他们也常常黏在一起。中秋,樟树下,共饮桂花酒,但愿人长久;除夕,刘家楼前,总把新桃换旧符。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尽管我们村没有欧阳修醉翁亭之陶醉所在,却也有足够引人的“幽香”“繁阴”,铺垫了他们一起走过的同学少年。晨曦相见,夕阳挥别,多少的谈古论今都成了“佳木秀”的最美注脚。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们相携互助,一路憧憬,而三年春秋,转瞬即逝。
奶奶和刘氏兄妹的录取通知书是一同寄来的,可最终,奶奶孑然一人踏上县一中的路。她噙着泪,带着全家人的希望,还有刘家妹妹来道别时留下的一行秀气的字:
“人生如逆旅,彼此皆路人。”
可奶奶并没有刘家妹妹的这份洒脱。她竭尽全力想要捍卫不散的情谊,总以为自己够努力就可以延续这份亲情,却到头来还是无济于事。
时光匆促,人生太息,聚散古今风景尘。奶奶念完了高中和大学,村子的老房子被征收并开发为文物博物馆。奶奶一生的第一份任性就是要带走这套樟木家具,后来这些家具又成为她的嫁妆,陪她一路逆旅,走过花甲,走到古稀。半个多世纪以来,奶奶也曾回到学校旧址,坐到桌前樟树旁,但物是人非泪洗面,心海依旧空荡荡。
“过去之人不可追,现在之心不可安,将来之事不可知,此乃万古愁。”平日里看不出来,但夜深人静时这抹愁还是会漫上奶奶的心头。想到将来,越来越老的奶奶还是日益急切,便四处托人打听刘氏兄妹的下落。
前几日刘叔叔到家中来,说:“当年刘家是举家出走的,后来,他们那一脉并没有和我们一起回来,而是更名改姓去了别处。现在实在是找不着下落了,刘家宗祠内刘氏族谱也翻不着……”听罢,奶奶将日记又翻了一遍,似乎要放弃了。
我向奶奶建议借用网络寻找他们,奶奶摇了摇头。见我不解,她说,自己最近老琢磨这事,总算有所明白。她与刘氏兄妹学习了那么多知识,人生如逆旅的那份洒脱该是最后一课了吧。他们都在向前走,只有奶奶还在原地打转,甚至想回头。可奶奶也知道,这一切是回不去的,鸡蛋打碎了就只能和蛋花汤了。如今就算寻着他们了,那也没什么了。如今奶奶能做的就是活得更加开心的同时,也为他们祈福。
三年,于我看来是很有分量的,想必当年十几岁的奶奶心中亦是如此。但后来的几十年,分母越来越大,三年也就成了奶奶人生中的一小部分。纵然,那三年是奶奶一生里闪耀光芒的三年,但后来几十年的积淀告诉奶奶,一切都应向前看。
人是重情义的,而人生难解的也正是这情义。友谊需要铭记,但它应该是激励我们前行的,而不是一种羁绊。美好的回忆就该收进行囊,背上它且行且珍惜。恰如逆旅道旁,无论风景多美,却始终不是足够安身的家啊。
感谢奶奶,您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上了一堂充满故事的课。
刘家村里,古樟树旁,月光依旧流淌。清风拂过,几片叶子散落,散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