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往往占有了很多东西,如一本好书,一首好诗。但是,它们却从未真正地丰富过我们的心灵。我们费劲心思地维持着一种“表面功夫”,我们有了一书柜的书和诗集,而它们却从未丰富过我们的心灵——正如我们阳台上摆满了鲜花,我们却往往没有凝眸去看过它们几眼。
王阳明有云:“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当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是的,当今社会,正是缺乏了阳明先生所说的“看花人”。也许,我们占有的初心并非只是出于形式上的满足感或炫耀心理,而是为了丰富我们的内涵,拓宽我们的精神世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总是会“失其本心”,便出现了“素蟫灰丝时蒙卷轴”和“眼前有花无人赏”的境地。
诚然,在物质浪潮席卷而下的今天,我们出现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这不仅仅包括人类随意砍伐树木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文明的亵渎。它可能表现在一本全新落灰的书,一张从未打开过的CD,一首永远躺在收藏夹里的诗以及墙角一朵无人问津的小花。它们都被人们宣称了表面上的主权,却从未发挥过精神的价值。人们似乎遗忘了一切文字、音乐、艺术被创造的初衷是为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而并非禁锢于小小的载体之中,变成单纯的交易品、心理满足的附属品。
试问,如何在占有一件东西后使他丰富自己的心灵呢?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他正是善于“得之”“遇之”才能找到心灵上的豁达与超脱。我们应趁“行迷之未远”,将占有变成爱。尼采批评唐·璜占有一切知识唯独不热爱知识,于是知识对他变得有弊无利。这点明了知识与文化的真正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途径——去热爱、去感知、去咀嚼、去品味、去内化,最终使它成为你我心灵原野中万朵艳彩照人的鲜花。
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自己所占有的东西中,获得心灵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提升时,整个社会便会构建起“行你所行,爱你所爱,听从你心,无问西东”的求其本心的积极姿态。我们要时刻清点自己所占有的东西,从形式主义的牢笼中摆脱出来,真正成为阳明先生所言的“看花”之人。我们唯有驾驶航船,冲破那名为占有而实质是空虚、异化与孤独的迷雾,我们才能见到迷雾之下——鲜花一如往常盛开。
或许时代的风气是我们不能左右的,但我们至少可以在时代集体合唱的边缘寻找一块独吟的空地,慢慢咀嚼如书、诗那般美好事物带来的心灵滋养,并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看花人”。
待你来看此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