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从食堂吃完早餐,在往教室的路上抬头一望,发现了一棵之前我很喜欢的一棵树。而如今望着它,却早已失去了当初的那份喜爱之情。要说这棵树有什么特别之处呢?那倒也没有,同样是生物界里的“树”,唯一不同的是,它与它身边其他树的种类不一样罢了。
一排望过去,一簇簇圆形的树冠,高大挑拨,郁郁葱葱;而唯独有一棵,它没有大伞似的树冠,浅棕色的树干,左右分枝。树干努力向上伸展,稀稀疏疏的叶片各自生长着。记着早前每次经过那里,我都会驻足痴望,那时觉得它真有“个性”活出自己的姿态,管你们是圆形的树冠还是茂盛的枝叶,我就要跟你们不一样。颇有“万花丛中一点绿”的孤傲感。
而今早望着它时,我竟觉得这“万花丛中一点绿”竟显得有点突兀。觉得它破坏了整体的美感。与旁边其他树木相比,它确实显得有点稀疏,有点不起眼。
为何有产生这样大的转变呢?难道是因为树变得比以前更稀疏了,所以我不喜欢了吗?
“并不是啊!树还是那棵树啊!”
“那难道是我变了?”
其实我最近发现,以前我特别讨厌的东西,如今却能欣然接受了。
还记得小时候,每次吃饭最痛苦的是,发现妈妈今晚煮了鱼汤。那场面那叫一个“悲壮”。妈妈会在吃饭前先盛晾一碗鱼汤出来,预备等一下可以让我吃完饭直接喝。而我则会从吃饭前就一直跟爸妈谈条件,使出全身功力来拒绝喝这碗鱼汤。但不幸的是!每次我都会被“反击”地落花流水!
刚开始爸妈还会以买一点小文具来激励我把这碗鱼汤喝下去,奈何我太顽固了。最后他们只能拿着衣架站在我旁边,让我站着把那碗鱼汤给喝下去。我呢!也只能一边捏着鼻子,一边咕咕噜噜地灌下那碗“万恶”的鱼汤。至今,这件事呢,一直成为爸妈跟妹妹她们茶余饭后取笑我n件事中的其中一件。
而现在的我已不再对“鱼”“深恶痛疾”了。并觉得烤鱼,酸菜鱼,石锅鱼这些对把鱼腥味尽量给去除做出来的鱼肉吃起来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再者在与人相处的观点上,亦有一些转变。
之前我认为无论是在生活上或者学习,工作上一定要跟三观相同的人相处才会舒服。以前在对同件事情上与自己不同见解的人共事时,我会显得十分的不自在,我会钻牛角尖,想方设法地去否定别人的观点。因此,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我都显得很焦虑,像个“小脚女人”一样。
可不知从何时起,我觉得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相处,有时对自身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观”不同其实就是人和人之间对待事物的思维认知里有各自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性只要符合伦理道德那么它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与观点不同的人相处,你可从他身上吸取到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样你或许就不会一直禁锢在传统的思维模式里面。有时幸运,你还可以发现思想上的“新大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是我现在秉承的交际原则。我不一定会接受你的观点,但我一定尊重你的想法。如实在与自己的观点大相径庭,也就自己在心里自我安慰“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
归根结底,并不是“树”、“鱼的味道”或者“别人的观点”改变。
“是自己在不断地改变!”
“世上唯一不变是人的善变。”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我们每一天都在变;体重会变,身高会变,容貌会变,思想跟审美也会随着你的阅历的变化而改变。而这种“不断改变的因素”,会导致我们越来越焦虑。但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接纳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尊重每一个阶段中“完美”或“不完美”的自己。不以无人而不芳,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与生活最舒服的相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