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Q正传》里,有一帮未庄的闲人着实引人注意。他们如空气一般无所不在,他们总是随着大流,时不时帮衬着唾弃阿Q几句,从无自己的想法。在这样高压无自我的环境中,鲁迅先生引着可悲的阿Q走向死亡。
在他的笔下,这样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看客形象不曾少见,比如《纪念刘和珍君》中看着爱国青年含屈抱死的群众。他们能够嗅到空气中指引他们的气味,那便是骨子里的愚昧和无知。他们从不跟随自己的心,他们的话和其于濒死的千百人的话并无区别。盲目是一点一滴的累加,独立是一丝一毫的抽离。
周国平曾言:“唯有拥有独立自我品格的人,才能永远找得到回家的路。”独立的思考,独立的判断,不无意识地跟着人潮地涌动而涌动,不掩藏或丢失内心中那个名叫“我”的我,才是独立二字的精髓。
魏晋之时,正是名士辈出之时。阮籍哪管达官显贵,照样摆出惊艳世俗的青白眼;刘伶哪管名门望族,衣不蔽体潇洒喊出:“何人敢入我袖中。”他们看不见重财轻义的功利之风,他们看不见乌黑的品级官帽,只剩一颗世人皆可见的独立之心。独立于这苍茫乱世之中,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立法则。思考之独立,判断之独立,怕今人远追赶不及。
现如今,诱惑人脱离自我,迷失自我的媒介渠道似乎与GDP的高速增长步伐一致。各类博人眼球,靠流量营销的信息被灌输进大脑。有人不愿自己耗时耗力体验名著的乐趣,于是压缩版名著应运而生。聪明的出版人似乎懂得每个读者的价值取向,早已精挑细选你一定会喜欢的内容编订成册,而不是把这种何时翻页,何段跳过的选择权交给你自己。你不需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因为现成的“美味大餐”已经摆在面前,你只需要转转眼球即所有大功告成。信息越冗繁便越需要个性化的筛选与过滤,越需要作为个体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独立思考与独立判断,本质是理性。当理性之光照耀大地,另一个启蒙思想的年代将再次来临。检验一个人是否真正拥有理性很简单——“如果读一本书就能改变你的世界观,那么说明你读的书太少;如果一句话就能改变你的世界观,那说明你没有世界观。”
时间已过去几十年,那个未庄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凭着自己的思想便有一线生机逃离未庄。
愿我们从未属于未庄闲人中的某一个,我们都有独立的思考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