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都趋向保持其原有的状态,而人与自然也不例外。人类社会有其常规性的稳定面,而这些经历多年沉淀下来的常规,给人们提供了应对这类事“当然应该是这样”的普适原则与处理方法。
正如俗语所说,万变不离其宗,此处的“宗”在时光更迭中未曾改变。因为它久经时间,人们自然把它称为“当然应该”的一些东西,比如常识,比如定理。
但也如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所言,一切皆流,无一静止。又有什么是永远稳定不变的呢?在我们说着一些事“当然应该是这样”的时候,难道也非将过去的常规运用到当下事件来?而若仅是遵循常规,那恐怕确要变成坐井观天之人了。
世上的一切,无论自然或生命,都在绝对运动,“当然”的绝对化认知显然是危险的。囿于固定模式的认知体系本身亦存在缺陷。
时间向来是极具说服力的托辞,在人们高谈阔论“应该是……”时,总会列举出一系列古今中外的成功事例,便认为这办法用在任何人、任何事上都是成立的。但人的认知水平或范围都很有限,显然不可能采集量多而精准的数据样本,主观之下的“当然”是片面专断的。
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公认的常规性东西是没有意义的。黑格尔曾说,“真理就是完成它自己的过程。”人们所通常意义上定义的“当然应该”之所以能成立,也正是因为它们具有的过程性,随着人类社会进步,自然环境而改变,进而去适应当下,故此能为大众所通用,它不断质疑自我、并修正自我。
也并非每个试图向“当然应该”寻求帮助者都是所谓危险的。那些常规性是物质世界的产物,而人类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虽然程度可能相异,但本质上都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
西方早在十三世纪就已经公认了地圆学说,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也证实了这个公认,正是有理论上的认同,才能支持人们行动的基础。而当下人与社会也是这样。我们当然不能仅限于知道常规,更应通过实践来检验常规存在的合理性,检验真理的普适性。打破常规,并不是说要如何标新立异、极端对立,牛顿的伟大力学成就亦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有了支撑的基础,再运用个人的创造力、能动性,将事件始终维持在动态,而非“知道就是这样”的墨守陈规的静止。常规也不是限制人类脚步的枷锁,若是不合乎当下实情的,我们当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
人们的所作所为不论方式如何,都是为了个人与社会的发展,目标趋同,于常规中寻找新发展,新机遇,或许当下对常规的改变,也会成为未来社会稳定普适的“当然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