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把我们带进了中国美食的大观园,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中国美食的丰富多样、美不胜收,也深深感受到了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美食文化旅游一时成为旅游热点,各地各种“美食节”层出不穷。我们在乐享舌尖上的美食时,要坚决杜绝浪费粮食现象,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
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就是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人民的尊重。“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首简短的小诗能够流传千百年,就是因为它饱含着对劳动者的尊重,道出了粮食生产的艰辛。每一粒粮食、每一道美食都是劳动者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一粒麦子从播种到收获要经历长达八九个月的时间,期间要付出许多劳动的艰辛,一道美食的制作同样需要许多道严谨的工序,融入了制作者的智慧和汗水。就是一滴极其普通的水,它也许是来自于几百米深的地下,或者几百里外的山涧。所以我们在享受舌尖上的美味时,一定要懂得珍惜,因为珍惜本身就是一种尊重。
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是我们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立国之根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固和国家安全的基础。纵观历史,每一次大的社会动荡首先都是由于粮食问题引起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更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千方百计地促进粮食生产,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把自己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我们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但我们的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粮食供应偏紧,人口基数过大,人均口粮不高,每年依然有大量的粮食依靠进口。因此拒绝舌尖上的浪费,节约每一粒粮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也关乎一个人的素质修养。舌尖上的浪费并不是一件小事。集腋成裘,聚沙成堆。一个人扔掉一个馒头,倒掉一盘剩菜,看起来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十四亿人每人扔掉一个馒头,倒掉一盘剩菜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据统计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而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是令人非常痛心的。但是我们有许多人却习以为常,很多宴会结束后,几乎没有动过的螃蟹、整只鸡、整条鱼,还有一盘盘蛋炒饭、海参、鲍鱼原封不动地摆在那里,最后被直接倒进回收桶;平时用餐不管饥饱,按份打饭,有的饭菜没吃几口,全盘倒掉……凡此种种,好多人习以为常,但细细想来,这不只是一种习惯问题,也是一个人修养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民族品质的反映。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拒绝舌尖上的浪费,珍惜粮食,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美德、一种责任,促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